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初中数学教研员吴增生老师是不折不扣的“问题先生”,是实实在在的求索大学之道者。
吴增生老师爱问问题。他的问题不是点是不是线段、圆,整数是不是分数这类抽象思辨的问题。他问的是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内容结构如何安排,如何用直观的几何形象、简单的代数表达式给学生解释连续的概念,如何给学生讲清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依据。他最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清楚数学的奥妙,是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
吴增生老师具有很强的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指导教师教学的能力。他是写文章最多的教研员,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有关中学数学教学文章的前十名作者之一,有30多篇文章被全文转载。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一般来说,多产与高质呈强烈的正相关。吴增生老师的文章都是实践概括基础上的理论提炼,对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为人教版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编委会里面的长者,每次研讨教材,吴增生老师总是第一个发言。他的发言情理兼备。如何整体把握相关内容的研究思路,如何类比已有知识经验,都是他每次发言的核心。这些整体性、结构性的问题至关重要,他总是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透彻阐释,让在场的人深受启发。
吴增生老师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任务,是一位能挑重担的好老师。以教材编写为例,教材承载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任,编写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材编写需要综合多种意见,最后形成的文本无一例外是妥协、折中的结果。教材与其说是编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反复修改无疑是辛苦的,既是能力的考验,更是态度精神的锤炼。
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吴增生老师承担“相似”一章内容的编写,但编写这部分内容很不容易。例如,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前,为什么先讲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如何自然地由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引出其判定定理,进而引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这些都是需要教材细致处理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数学的逻辑结构、教学的顺序、学生思考的方式。吴增生老师特别想把这部分内容处理得光滑、圆润一些。为此,他花了很大功夫,尝试在数学逻辑结构的前提下,设计自然流畅的体系,安排循序渐进的问题。
让教学成为艺术,是吴增生老师孜孜以求的事。他敢为天下先,敢想、敢试。吴增生老师多次强调:“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规律;教学同时是一门艺术,有其‘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处。我们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追求教学的艺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到跨学科学习,如何从理念上认识它,课堂上如何开展它,都需要认真思考。4月中旬,吴增生老师以跨学科的审美为经、黄金分割为纬,“编织”了“自然与艺术和谐美的原理探索——黄金分割与等角螺线”综合与实践的课例,由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给了我们认识、理解、开展这个领域课程的生动实践。
中国教育如何“走出去”?吴增生老师一直希望把中国的教学艺术传播出去。中国的课堂教学、几何教学、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始终是国际数学教育同行关注的热点。
2021年7月,在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上,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了“中国特色主题活动——平面几何课的展示与研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单元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国际同行了解课堂教学后的同行评论和专家引领,以及中国特有的“学校—区县—地市—省级”教研共同体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当时,吴增生老师以“中国几何教学特色——用整体教学追求直观和逻辑的融合发展”对这个单元进行了点评,给出了单元整体课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原理概括。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做到精益求精,那就只能拼。吴增生老师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2013年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会议,从会务到业务都主要由吴增生老师负责。当时,吴增生老师刚刚在杭州做了胃癌手术。我私下问他,身体怎么样?他信心满满地说:“没啥事情,没太多感觉。”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丝毫没有感觉他的异样。他是用繁忙的工作冲淡身体的不适,用积极思考数学教学的思绪占据病痛造成的心理感受。每次我们教材研讨会的间隙,总能看到他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不停地写、不停地记、不停地改。
在数学世界中,如果把知识比作青山,思想就是绿水;在教育世界中,如果把学科的学习比作青山,那么价值的获得就是绿水;教书是青山,育人是绿水。山之巍峨,立千仞而无欲;水之上善,利万物而不争。作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20年第十三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获得者,吴增生老师在教育的世界中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张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