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家长如何引导与陪伴孩子锻炼

  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因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锻炼对促进下一代的体质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应成为每个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作为家长,在营造家庭体育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的过程中,应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与陪伴呢?

  认识体育的意义,注重孩子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目前只重孩子的文化教育而忽视体育教育的现象仍在不少家庭存在,孩子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从长远发展来说,孩子还必须是健康的、阳光的、吃苦耐劳的、积极向上的。而体育在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方面无疑承担着无法替代的重任。

  什么是体育?在一定意义上说,体育是生命教育,不仅仅只是身体教育。它能够使人的生存更有保障、生活更有质量、生命更有意义。掌握游泳、野外生存等技能,能更好地保全生命;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能够确保生活的质量;体育有助于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有能力、有情怀服务社会。

  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体育具有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的功能,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全面促进作用。育体中的“体”是指身体,育智中的“智”是指大脑,育心中的“心”是指情志。

  家长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才能改变观念,在家庭生活实践中真正注重对孩子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锻炼要力求科学,遵循孩子的生长和发展规律

  参加体育锻炼一定要注重科学性,不科学的运动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发生运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不科学的运动是不够完整的,如在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不进行拉伸放松;不科学的运动安全隐患也较为突出,容易在运动中出现伤害事故;不科学的运动还表现出对不同人群的不完全适宜,如低龄化、过早专项化等。

  科学锻炼一般要符合“四有”标准,即要有规律、有指向、有条件和有差异。有规律,是指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动作与认知发展规律、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分布规律,还要遵循素质发展敏感期分布规律等。只有符合规律的运动才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有指向,是指要达到精准锻炼,要依据需求实施有明确指向的锻炼。由于锻炼者的目的不同,选择锻炼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就应该具有针对性。如增强体质健康的锻炼,就要根据正常体质和不良体质之不同实施有针对性的锻炼。对于“软、硬、笨、晕”的不良体质,又要区分具体是要提升哪方面体质的锻炼,是“小胖墩”减脂、“小眼镜”防近视、“小豆芽”增重还是“小糖人”降糖等。根据不同的锻炼目的,采取有针对性的锻炼手段才能精准有效。

  有条件,是指体育锻炼强体、增智、促心是有条件的,绝不是单独强化体育就能发挥作用的,还受睡眠是否充足、膳食是否平衡等关键因素的影响。一个睡眠长期不达标的人参与锻炼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一个长期营养不良或不均衡的人参与锻炼也应该有所调整。绝不能夸大体育的功效而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

  有差异,是指个体之间锻炼要有差异,不同的人由于有着不同的生长发育基础、素质发展基础、技能学习基础以及年龄、性别的差异等,参与的体育锻炼要有差异性,不能一刀切,不能照搬他人经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期、不同时空下的锻炼都要灵活把控。

  高质量陪伴孩子锻炼,注重教育与深度参与

  孩子的科学锻炼,需要家长的高质量陪伴,主要体现在育人为先、互动为重、科学为本。

  过程中注重教育。家长在陪伴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绝非只是带着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等单一技能的练习那么简单。高质量陪伴还要在锻炼的过程中强化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包括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拼搏进取等精神,包括缓解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等。

  深度参与注重互动。家长要达到高质量陪伴孩子的体育锻炼,需要真正地深度参与,即和孩子一起运动,而不是只在一旁观看或督促。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锻炼也同样促进健康,同时为儿女做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家长深度参与式的陪伴,对孩子也是一个激励,会让孩子参与锻炼更积极、更能坚持,同时增进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科学锻炼合理安排。科学锻炼除了要遵循“四有”标准外,家长在陪伴孩子锻炼时,还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运动需求等合理选择锻炼项目与方式;要根据孩子的生活作息、饮食状况、运动习惯等精准把握锻炼时间、场所等;要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理性判断由谁来陪伴、如何陪伴才能达到科学有效的目标。

  家长陪伴孩子进行科学锻炼,既需要理念上的重视,还需要爱体育、懂体育、会体育,才能更好地激励孩子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受益于体育,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于素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