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连山入海,恣肆东来,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尽情铺陈,激扬起中华文明的碧浪金波。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河南农业大学自诞生起就传承了黄河厚重恢宏的气象与情怀,在120年的风雨历程中,高擎厚生丰民、弘农爱国的理想,一路追光!
在河南农业大学的文化词典里,首要是家国情怀:办学精神是“弘农爱国”,办学理念是“厚生丰民”,传唱的校歌是“科教兴农为己任,振兴中华担在肩!”
这种大胸怀、大担当已经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的文化基因,融入血脉,深入精髓,俯仰天地,气壮山河。这种情怀在艰难时代舍命坚守,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百廿风雨起苍黄
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中国,渴盼着救亡图存、文明进步的曙光。
1902年,河南巡抚锡良、学政林开謩在省府开封创办河南大学堂,19名教员、200名学生承载着“作育人材”“修明学术”使命,种下了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种子,让古老河南萌生走向现代的春天。
河南大学堂先后更名为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培养出胡汝霖、时经训、秉志、陶怀琳、傅铜、张鸿烈、李敬斋、王毅斋、王拱璧、程克、程毅等众多学贯中西、勇担家国之责的时代先锋。
1912年,怀着“河南农业不求改良,无以植工商之基础,即难与世界列国相竞争”的抱负和情怀,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高等农业教育自此发轫。
1913年5月12日,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举办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时事豫报》感慨:“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起步便是本科教育,黄人俊、郭须静、钱养浩、万晋、郝象吾、李静禅、常志箴、王直青、王陵南等一批美、法、德、日求学归来的留学生以及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先后来校执教,一时名师汇集、精英荟萃。
就在这一时期,农专的先贤们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后演变至今天的“明德自强、求是力行”,塑造了农大人尊重科学、探求真理的精神品格。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经历15个春秋,1927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和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随后改名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1930年更名为河南大学。在此期间,时任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王陵南提出了“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的誓言,成为一代代农大人担当在肩的行为圭臬。
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踏进中原,学校被迫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亡办学。1944年5月,日军侵入潭头,侵占校舍,对师生屠杀欺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潭头惨案”,师生十余人罹难,农学院院长王直青纵身跳崖,助教吴鹏保护图书仪器被残杀。
面对浩劫,农学院师生毅然共赴国难,用生命守护和赓续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血脉,在战火中耕耘不辍,在硝烟里砥砺向前。1944年,农学院在国家教育部门综合评估中名列全国第四,笃力绽放在战火的洗礼中。
新中国成立后,天地焕然一新。1952年,在国家教育部门全国院系调整的时代大潮中,河南农学院独立建院,启幕新篇。
1957年,学校搬迁郑州。
1971年,学校响应号召,迁往许昌农村。“煤油灯下育人才,田间地头搞科研”,这就是农大人在逆境中的精神写照。
1980年,学校重返郑州办学。
1984年,河南农学院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进入新世纪,学校发展日新月异,先后成为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河南省“双一流”建设工程高校。
2022年5月,河南省领导主持召开省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明确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
从1902年河南大学堂初创至今,学校数迁校址不坠科教之志,几更校名愈彰兴农大任,在中原大地上挥毫写就以教育和科技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不朽篇章,让古老的中原农业沐浴着现代文明的光辉。
厚生丰民铸丰碑
百廿风华,大学葳蕤。
根植中原沃土,坚持顶天立地。一代又一代农大人面向国家和河南区域战略需求,上下求索,不辍耕耘,一项项革故鼎新的研究,一个个闪亮问世的成果,镌刻着河南农业大学耕读不辍、开拓创新的前行印记,在中原大地铸起了厚生丰民的不朽丰碑。
学校以农立心,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锚定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业关键技术开展攻坚克难,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以刘葆庆、范濂、胡廷积、郭天财等为代表的几代小麦专家,以吴绍骙、陈伟程、陈彦惠、汤继华等为代表的玉米专家,接力奠基河南小麦玉米育种科研,引领河南小麦产量实现三次大跨越,成为我国农作物南繁北育的先例,助推河南粮食总产值从1949年的71亿公斤增至如今的超650亿公斤,打造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河南名片”,让脚下的这片土地成为真正的“中原粮仓”“国人厨房”“世界餐桌”。
王泽霖、张改平、康相涛等一代代农大科学家,创立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开辟了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和疫苗创制新路径,打破禽用疫苗国外垄断,建立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为破解我国畜牧业“卡脖子”问题、实现产业振兴提供了科技创新支撑。
坚志而勇为,载道以日新。
在河南农业大学发展历程中,随着人才广聚、学科拓展,蒋建平、张百良、韩锦峰、范国强、马恒运等专家学者在林学、能源、烟草、经济等更广阔的科学领域深耕细作、各美其美、百舸争流,一项项成果次第花开,让河南农业大学在农业科研领域勇立潮头。
百廿栉风沐雨,不忘初心来路;百廿弦歌不辍,牢记使命担当。
“涉农高校师生的根在基层,魂在农村。”农大人心里始终装着中原父老,在服务“三农”的光荣事业中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铸就了“厚生丰民”的不朽丰碑。
郑祥义教授为了民权县人和乡的苹果产业,积劳成疾,献出宝贵生命。魏克循教授退而不休,20多年坚持奔走在乡野间,一直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河南蔬菜之父”张绍文教授,耄耋之年仍带着心脏支架钻着超50℃的蔬菜大棚。河南小麦高产领军人郭天财,一把尺子一把铲,一年200多天奔波在田畴阡陌。中药材专家高致明,常年为豫西山区百姓传授中药材致富经,被誉为“八百里伏牛山的点金师”……暴雨和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河南农业大学专家驰援各地,帮助农民纾困解惑,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助农天团”。“群众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这是百名教授千名学生服务万村的誓言,更是农大人知农爱农的真实写照。
立德树人,育万千桃李。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润心启智,培根铸魂,激励学子知农爱农,立志强农兴农,真正培育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播火者,奉献四海,建功八方。
“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
“我就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1959届毕业生段学愚连写三封请战书,从中原腹地来到条件恶劣的北国,60多年战天斗地,成为内蒙古农业科技的主力军。1984届毕业生吴孔明,长期从事棉铃虫等重大农业害虫生物学、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已是农业农村部门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的他,勇挑中国农业科研的重担。1989届畜牧专业毕业生秦英林,放弃公职下海养猪,从22头猪养起,2021年旗下公司出栏生猪4026.3万头,创造了佳绩。
他们,只是农大榜样群体的冰山一角。因为就在此时此刻,还有更多在五湖四海默默耕耘的农大人,他们如长夜繁星、冬日火烛,用或大或小的光,辉耀天地,温暖人间。
奋楫扬帆正当时
进入新时代,扬帆再出发。
河南农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国之大者”,高举旗帜,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在百廿农大发展史上留下了一笔又一笔浓墨重彩。
今日农大,办学思路更加清晰。
学校确立了“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创一流”的总体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统筹落实“十大建设任务”。站位全局、把准方向,力争实现作物学、兽医学率先突破,带动学校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
今日农大,龙子湖校区恢弘、文化路校区古朴、许昌校区清雅,实验基地横跨郑州、许昌、新乡、信阳、海南。“三校区、五基地”定位清晰,各美其美,打造了深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今日农大,学科建设激活新引擎。作物学、兽医学入选河南省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4个学科群入选特色骨干学科A类建设序列,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今日农大,科学研究勇攀新高地。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瞄准国家所需,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带动科技创新,180多个科研平台、200多位高层次人才、56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5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农大专家绘制出世界上首张黑麦基因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全球首个花生三维基因组图谱,发明了3分钟可检测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试纸,攻克泡桐“癌症”,开发出92个国审、省(部)审动植物新品种,还将一只小小的黑水虻以千万元卖给新加坡,一粒山桐子换来5亿元研发经费,一项项农大人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科技事业添砖加瓦,助推河南农大走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
今日农大,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了“三位一体”“五育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硕果压枝、桃李芬芳。2015届毕业生李二阳从黄河激流中勇救落水儿童,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80后”博士吕伟增投身乡村振兴十余载,被农户们亲切地称为“泥坑博士”。“80后”校友刘岩松、李志勇,2019年5月先后因公牺牲,河南省追授两人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大二学生魏成雨7个小时营救出32名被困群众,英雄壮举书写着“00后”青年人的时代担当。
今日农大,与世界接轨,向全球出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推进科教合作,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河南分中心,承办“中国—中亚五国养殖与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高端论坛”,办学视野更加开阔,步履更加铿锵。
薪火相传双甲子,弘农爱国创一流。
“河南农大既出技术,又出人才。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粮食丰产上。”“扎根沃土,厚生丰民,中国要有最好的农业大学!”“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河南农大、河南农业的肯定和期许,更是亿万中原父老的质朴心声。
躬逢伟大时代,百廿农大正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光辉前景,以更加青春的姿态,逐梦星辰大海!
(周红飞 王红艳 陈玺 谢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