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自创办以来,始终把教育教学放在区域发展的战略空间中加以考量,与时代同频、与地区同频、与产业同频。2008年,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乐山硅谷产业发展情况,先后召集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老专家、企业工程师和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专家,创建硅材料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有色金属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硅材料专业指导委员会,直面新能源材料产业的战略性、波动性、科技性特点,历经10多年探索,创新构建了新能源材料产业工匠“崇德精技、科校协同、工坊锻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人岗相适、下得去、扎得深、善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新能源材料领域发展释放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应局:
直面新能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短板
新能源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面临高职新能源材料类专业学生职业信念不坚、敬业精神不足、吃苦耐劳不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壁垒高、企业保密意识强、资源共建共享意愿低,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不畅,高职新能源材料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跟不上企业技术迭代、工艺设备更新和生产模式升级等问题。学校直面新能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短板,精心梳理问题清单,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开启新能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破局:
“崇德精技、科校协同、工坊锻造”育工匠
学校科学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精准施策,出实招,见实效,使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塑造光伏产业太阳文化自强自信,定位新能源材料产业“阳光工匠”,破解学生职业信念不坚、敬业精神不足、吃苦耐劳不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
树立“文化铸魂、精技立业、研创赋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有情怀、精技艺、善创新的培养目标。
文化铸魂,教学中融有色金属行业三线精神、新能源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太阳文化为一体,融入光伏行业从业者阳光向上、朝阳激情、拼搏奋斗的行业精神,培育“阳光工匠”,塑造学生大国自信、行业情怀和绿色担当等理想信念。开设了集大国重器、科技素养、职业素养等内容于一体的“新能源大思政”课程,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太阳文化、专业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太阳文化”课程,以大国名片、行业代表人物为特色的“光伏产业概论”课程。
精技立业,旨在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夯实学生在材料、机械和电气等专业上的基础能力。拓展课程互选,打通新能源材料产业上中下游岗位群能力,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实现学生在产业链上的一体化发展。
研创赋能则是通过专创融合课程和阳光创新工坊创新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在岗位上的快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构建政策主导、科教协同、政行科校企同频共振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破解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壁垒高、企业保密意识强、资源共建共享意愿低、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的问题。
政策主导,地方政府部门确立产业强市战略,成立硅谷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发展晶硅光伏产业。2010年成立乐山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2014年实施“搭台引智育才”人才项目,培养服务晶硅光伏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2020年确立了打造“中国绿色硅谷”核心任务。2022年出台了《乐山晶硅光伏产业“1+5+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科教协同,由于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更新快、保密性强,学校与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德仁院士团队、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院沈辉教授团队、电子科技大学储能材料制备技术专业等达成合作,通过派遣专任教师到科研院所跟岗学习、挂职锻炼,邀请专家到校开展交流指导等,了解行业新成果与关键技术。通过院士专家与企业合作、科校企合作,共编教材,共建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与高校共建了乐山太阳能研究院、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开展了多晶硅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技术、多晶硅生产虚拟仿真技术、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光伏运维技术、高性能低成本气凝胶高效隔热材料等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并用研究成果和项目经验反哺教学。
政行科校企同频共振,成立职教集团,在行指委下设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政府部门、行业、科研院所、学校、企业协作共建的平台。集团定期举办产教融合论坛,牵头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搭建技术和人才交流平台,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总监、人力资源总监到校交流,增强了多方互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产教融合协作机制,“五维”同频共振育人,解决了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的问题。
——构建“思政融入、育训融通、专创融合”的新能源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和“项目驱动、实境历练、‘三师’共育、职业评价”的工作坊教学模式,破解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跟不上企业技术迭代、工艺设备更新和生产模式升级的问题。
适应新能源材料产业升级条件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新要求,贯穿“阳光匠心”思政育人理念,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岗位复合能力,强化专创融合提升创新能力,校企研三方共商共建了公共课和职业平台课底层共享、专业技术课程分岗、专业拓展课程互选的“思政融入、育训融通、专创融合”专业群课程体系。
建设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根据产业特点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标产业新技术,开展专业课项目化改革,根据工作任务或项目开展理实一体或实践教学,育训融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课内开设光伏产品创新设计专创融合课程,课外利用“阳光创新工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实施“一生一创意,一生一产品”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此外,构建“项目驱动、实境历练、‘三师’共育、职业评价”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任务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实践教学项目根据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设计,用实际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在生产设备或虚拟仿真软件中开展训练,“教学做”一体,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立“阳光创新工坊”,打造专业群师生创新实践平台。工作坊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科创导师共同培养学生,“三师”共育,实现师生兴趣和项目“两融合”,深化教学研创共同体。职业评价突出成果导向,开展重视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过程性评价与突出成果导向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职业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成长。
一项项改革措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崇德精技、科校协同、工坊锻造”新能源材料产业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并产生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使学校人才培养迸发澎湃活力。
解题:
硕果累累再启新征程
随着“崇德精技、科校协同、工坊锻造”新能源材料产业工匠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入推进,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示范引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行业500强企业年就业率达到50%,在乐山硅谷就业的达到45%,专业对口率超过70%,学生就业满意度超过95%;毕业生一年内晋升为企业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的比例高达30%;每年约3%的学生就业于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的光伏研究院、国家三大国检中心和企业研发岗位。学生获国家、省级和行业创新大赛奖16项,专利授权3项。学生海来布呷、李鹏程分获晶科新能源、通威新能源企业技改重大贡献奖励;其中李鹏程带领的技改团队获通威集团质量改进奖特等奖,为企业带来一亿多元的产值收入。
教学改革方面,制定国家教育部门专业教学标准4个、顶岗实习标准1个、国际专业教学标准1个、行业岗位技能等级标准5个,国家教育部门硅材料产业及专业设置研究报告1份;发表教改学术论文56篇,公开出版教材11部、专著2部;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1人,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创新能力比赛奖项3项,光伏新能源技术教学团队入选省级教学创新团队、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获四川省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荣誉,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获批国家教育部门“双师”素质培训培养基地。与行业共建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工程分院,储能材料应用国际专业教学标准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输出新能源材料类专业中国职教标准。
此外,联合高校、企业共同成立省级协同创新平台——西部硅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完成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科技专利授权38项,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咨政报告、调研报告、提案报告80多项;为省部级新能源应用科技人才提供高端技术培训600人次。创办四届“光伏新能源产教融合论坛”,促进行业技术分享、项目对接、人才供求、政府部门引资等,助力乐山硅材料产业吸引投资171.94亿元。学校获批乐山市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开发企业晶体硅制备岗位技能等级标准,为地区80%的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助力乐山晶科成为四川省单晶制取工新兴产业工种技能考级试点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辐射带动湖南有色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同行院校在产业集中区开办相关专业,新能源材料类专业开设院校由2013年的2所增加到2021年的31所,年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从2013年的100人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人;带动青海师范大学、徐州工学院等普通高校开启新能源材料本科人才培养;指导越西职业中学等3所中职院校率先开办中职类新能源材料类专业,助力新能源材料类专业“中—高—本”一体化体系构建。近5年,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等100多所院校先后来校借鉴成果做法和经验。
令人欣喜的成绩背后是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对新能源材料产业工匠培养的不懈探索与成功实践。未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将立足本地,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不负社会与时代的期望,释放蓬勃与激越的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王丽 钟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