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中小学开始返校复课。距离暑期只有三周,为何仍要安排中小学返校?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解释道,疫情下很多事都可以推迟,但是唯独同学们的成长和长大是推迟不了的。教育当中必须有的同伴交流、集体活动、动手实验等,都必须回到学校当中,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因此一旦条件初步具备,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让同学和老师们能够回到校园。
疫情反复,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校园生活的正常运行。儿童和家长较长时间地、持续地待在家里,家长居家办公、学生居家学习,亲子之间在有更多时间相处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摩擦;同时儿童和学校、老师、同伴的关系由线下的双向、密切、频繁的交互式沟通社交,变成了线上单向、单调的联系,既影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不利于儿童的情感体验、行为习得和社会交往。教育部门和学校虽然对现有线上课程已经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优化,但囿于儿童注意力短暂、有意注意缺乏、自制力较差、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发展完全的特点,现有线上课程并不能代替线下校园生活。
正是基于此,虽然疫情还在收尾阶段,暑假很快就要到来,北京市相关部门仍决定让学生返校,完成好期末的工作。放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学生有高质量的校园生活无疑是一道必答题。
优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课程,是为学生成长赋能的关键。学校是学生学习、不断试错、进行体验、收获成长的地方,课程是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产品,学生的发展是在一系列课程体验中实现的。所以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更需要根据当前和未来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对典型的社会生活进行提升、浓缩,站在世界教育趋势的制高点,提高课程的指向性,形成丰富、多样、可选择、满足国家和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为成长赋能。例如设计指向核心素养,融合多学科、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实践课程,并在一定区域内实施,这样既保证有效地进行疫情防控,也压缩和集成了多学科内容,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更丰富的学习方式,方能适应儿童个性化发展需求。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学习的优势通道也不同:有的儿童是视觉学习优势型,有的是听觉学习优势型,有的是动手学习优势型。儿童学习方式偏好也有区别:有的儿童适合独立学习,有的适合与同伴讨论学习,有的适合老师讲授学习,有的适合项目式学习。所以,无论是线上课程还是线下课程,都亟须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更多学习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以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化成长,支持每一个大脑成为独特的组织。更多的学习方式包括同伴辅导、独立学习、老师一对一辅导、项目组讨论、圆桌会议讨论、辩论、演讲、基于游戏和动作的学习、项目探究、做实验、基于网络的研究、调查、团队教学等。
优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人际关系,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家长、同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在儿童人际关系网络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同伴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学的本质是关系学,这些关系不仅单独对儿童的发展起作用,而且各项关系还会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儿童的成长。所以,需要加强儿童与教师、家长、同伴的有效互动,优化以儿童为中心的各项关系。如家长暂时放下手机和工作,每天或每周专门留出时间与孩子进行阅读、运动、聊天,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哪怕只有十几分钟时间也能成为“黄金亲子时间”;老师多蹲下来和学生站在一起,给予学生更多的共情、理解,允许学生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努力整合资源促进其发展;在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创造儿童和同伴互动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自立、智慧、包容、尊重地进行社交,策略性地解决同伴矛盾和问题。
(作者刘丽君系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