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读长篇纪实文学《晏阳初》

  近日,拜读作家苗勇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晏阳初》(东方出版社),让人掩卷长思。晏阳初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是第一个将中国本土发明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经验传播到国外并生根发芽取得成效的教育家,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影响了全世界,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作者用文学的方式对其平民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度解剖,用艺术的方法对其思想及起源进行全方位探究和生动再现。让人不由感慨和深思,这位终其一生都在从事平民教育的百岁老人,创建的平民教育思想和理念,对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和乡村振兴有什么借鉴和启示?笔者认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在于“平”。

  “平实”的教育。针对民国时期充满着阶级不平等性,晏阳初从改变观念入手,在他亲自编写的《平民千字课》中,这样教育那些“愚昧”的农民什么才是“平等”:

  你是人

  我是人

  不分贫与富

  不分尊与卑

  同是中国人

  人人该平等

  是不分贫与富卑尊同

  中国该平等

  这段近乎口语化的内容,道出了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核心,他告诉每一个平民百姓,该如何理解“平等”,如何在日常里营造“平等相处”的环境。

  当看到这篇课文时,笔者不禁泪下,这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更是一个了不得的预言家,他用异常简单的话语提醒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手段要“平实”。

  首先是目的“平实”:“除文盲,做新民”。其次是内容、方式、手段“平实”:为了便于学习和传播,他编写的《平民千字课》教材既有拼音,又有插图,字以白话和常见常用字为主,浅显易懂,教学方式也采用了当时国内颇为先进的幻灯片教学,使学习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平实”教育才“走心”。“走心”的教育,才能见行见效。从教育哲学及价值观出发,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受教育者将来能够较为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古希腊雅典教育要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斯巴达教育要求培养骁勇善战的人;我国古代教育是培养“明人伦”的士大夫;当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达到教育目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走心”的教育。“平实”教育是“走心”教育最有效途径。当今,国家教育理念越来越充分透露出务实、平和,特别是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教育仍需要推行“平实”的教育,即是教育大多数人做一个“寻常的人”,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做一个遵章守法,勤劳、诚实、存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

  “平等”的机会。孔子的教育纲领是“有教无类”,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又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晏阳初说,“平民教育的‘平’字,是‘平等’‘道德人格平等’‘社会机会平等’”的意思。他在外出求学的山路上,常与苦力“背二哥”为伴,埋下了帮助改善他们命运的愿望种子;一战法国战场为中国劳工服务过程中发现了“苦力”的“力”,认为“苦力”并不“笨”,只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已,发现了蕴含在中国“苦力”中的巨大的“脑矿”,从此矢志从事平民教育开“脑矿”。晏阳初学成归国,一直探索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据统计,当时全国有八千万学龄儿童,只有七百万就学,且大多是富家子弟。此外还有一亿多青壮年,他们都已过了入学年龄,大都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晏阳初说,“我们开展平民教育,工人农民、贩夫走卒,不论年龄,不分长幼,不分职业,只要愿意学习,我们都免费教习”。他通过募集社会捐款筹集经费等方式,让12岁以上不识字及识字而缺乏常识的全国男女享受公平教育、平等教育的机会。

  “平民”的情怀。“平民”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解释是:普通百姓。“平民”是这个社会构成的主体,平民就是人民。“平民情怀”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普通老百姓的情怀,也就是人民的情怀。晏阳初服务的是这个世界千百年来最令人忽略、世世代代受人摆布的劳苦大众,具有浓厚的平民情怀。

  晏阳初在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中,带领知识分子走出书斋,到定县住农民房、穿农民衣、吃农民饭,彻底与农民打成一片,放下知识分子架子,虚心向农民学习,甘当他们的小学生。为拉近情感,他与农民闲谈时,并不抽烟的他经常拿起呛人的旱烟管猛吸几口,并夸赞“味道不错”。正是他这种浓厚的平民情怀,他在定县很快就获得当地农民信任,定县试验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定县是当时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晏阳初这种深入实际、实事求是、深入基层、脚踏实地为农民办实事的精神和做法,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一致,其理念和方法与我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工作方法一脉相承。

  晏阳初认为,要想“化农民”,就必须“农民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论著《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育者的情怀和言传身教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前不久,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转变育人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平民情怀,“明白什么是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做到“热血满腔,爱心一片”,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拥有“平民情怀”,在教劳结合中教育他们从小要尊重劳动者,尤其要尊重最基层的劳动者。(张驰)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