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此前,苏正民在毕业论文中回顾了虽“坎坷崎岖”但“充满了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并对65位帮助过他的好心人一一致谢。
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教师,只要践行“爱的教育”,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心和善意,往往会被学生所铭记。作为寒门子弟,苏正民的求学之路比普通人要曲折。得益于“弱势补偿”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得益于许多师长的关爱与帮助,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与坚持,苏正民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成为优秀毕业生的代表。而得到他人关心的苏正民,也成为传递善意和温暖的“光源”,让善意不断流淌。
客观来看,苏正民显然打破了“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实现了人生逆袭。对于寒门子弟而言,打破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关键在于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同困境作斗争,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角力,也是精神层面的对垒。总体来看,“寒门贵子”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教育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改善了自身的生存状态;二是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面对风吹浪打能够屹立不倒、勇立潮头。一些人喟叹“寒门难出贵子”,但不断涌现的寒门学子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寒门子弟并非不像以前那样努力,他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超越自我的文化基因依然没有改变。只要给予一定的机会和社会支持,他们同样有能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论是“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的励志博士黄国平,还是“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一个人也好”的清华贫困生自白,抑或即将回到家乡做一名支教老师的苏正民,面对现实的磨砺,许多寒门子弟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挺直了脊梁。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见识了寒门学子命运的坎坷、人生的悲苦和求学的不易,感受到他们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力量。正是有了对读书改变命运笃定的价值追求,正是教育这盏希望之灯始终没有黯淡和熄灭,这些寒门子弟才没有放逐自己,而是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
寒门学子的求学故事,不仅是破茧成蝶的角色蜕变,更是对信念与理想的追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发众多读者的共鸣共情。当下,许多家庭对孩子既“不差钱”也“不缺爱”,为何家庭教育的质量不理想,甚至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挫败?说到底,是家长们对孩子太过宠溺、保护得太好,让他们缺乏历练。这固然有利于防范风险,却也让不少孩子失去了精神成长的契机。
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经百炼,难以成钢。困难挑战往往就像磨刀石,只有多经受磨砺,才能成为更加出色的自己;在磨难中成长、在拼搏中成才的寒门贵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期望,也承载着全社会的重托。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教育给予人的深刻影响,往往是绵延一生的。帮助更多像苏正民一样的寒门学子点燃火把,照亮和温暖他们前行的道路,不仅需要公共部门的“制度补血”,也需要无数普通民众的关心和帮助。只有厚植教育沃土、激发教育活力,更多寒门子弟才会有信心有毅力,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