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不是仅有知识的纯粹学者,更不是独立、不持政治立场的公共知识分子,而是受党和国家委托、代表人民利益,有着明确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人民教师。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为使教师成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重要途径。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高校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说,其重要性又源于高校教师的使命和角色:高校教师不是仅有知识的纯粹学者,更不是独立、不持政治立场的公共知识分子,而是受党和国家委托、代表人民利益,有着明确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人民教师。
基于“为谁培养人”的再认识
在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职业中,绝大部分职业的工作对象都是外在世界的客观事物。只有教师立足于年轻一代的明天和未来的福祉,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使命。
那么,教师又是为谁培养人、发展人呢?显然不是为了教师自己。西方教育理论中关于教育目的存在“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争论,前者认为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后者认为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两种争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又都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均具有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既坚持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政治性,又坚持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认为教育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社会主义的教育不只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面对“两个大局”的新形势,党的教育方针发生了重要变化,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在十七大首次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进一步凸显了教育为社会培养人的战略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针对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要坚持“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是接受社会委托、代表社会来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代理人”。
明确高校教师的使命角色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是否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和人民的需要培养人,高校教师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不仅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关系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甚至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看,高等教育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务,高校教师受党和政府的委托、代表人民的利益来培养人、发展人。任何人只要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就意味着他们接受了这种委托,作出了代表人民利益来培养人、发展人的承诺。
高校教师的这个定位,对于我们理解其使命角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是培养人的人,培养人是其天职,因此高校教师不能只重视研究而轻视教学。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社会长治久安的政治性工作,因此高校教师培养人的教育教学具体过程也具有政治性,要进行明确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这是高校教师区别于纯粹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最大特点。
当然,高校教师也是学术人员,在学术研究中享受学术自由。但实际上,学术自由也是有明确边界的。高校教师作为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公众人物时,社会对其言行的约束会更加严格。当高校教师进入教室和课堂、面对学生时,在讲台上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应代表委托人——党和政府——的心声、代表人民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不能代表自己个人的立场和利益,更不宜进行个人随心所欲的表达。任何假借学术自由且与社会政治立场、价值导向不一致的教育教学言行,都是不允许的。
提升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实效
当前,要努力提升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实效,必须立足高校教师的使命角色,根据其职业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
讲清“三层理”。高校教师的思政工作有别于对其他群体的思政工作,应建立在理性和逻辑之上,讲“理”走心。首先,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这一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增强高校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其次,还要对“理”进行学术逻辑分析,阐明“学理”,增强高校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自信,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再其次,还应在更高层次上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理”,帮助高校教师牢固确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思想路线,引导他们在更大视野、更高层次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方向。
推动“两结合”。当前,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短板,突出的问题就是空泛抽象、流于形式,高校缺乏载体和手段,教师缺少自觉性和积极性。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高校教师思政工作与具体工作脱节。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推动高校教师思政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增强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针对性,立足教学科研工作,结合需要开展思政工作,特别是要抓住基金项目申报、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等特定时机,围绕基金项目选题、申报书撰写、方案研讨、报告撰写等,有的放矢地讲“理”。这样不但能有效提高申报质量,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与获得感,而且也能大大增强“理”的吸引力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加强思政工作对学科专业的引领。学科和专业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单位与平台,加强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目的不只是提高教师的认识和觉悟,更要通过教师来提升高校的学科专业水平。将教师思政工作与学科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既要以学科专业为平台和单位来加强思政工作,又要紧贴学科专业建设实践实施思政工作,帮助教师了解世情、国情,明确国际政治大势、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时势,牢固树立“四个服务”的方向和“四个面向”的理念,推动学科专业准确定位服务面向、凝练特色、优化内涵,提高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实现“两提升”。在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核心力量是二级单位的党委书记。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该岗位的干部配备不够重视,有时甚至将该岗位作为安抚性、解决待遇的措施之一。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要重视二级学院党委书记的配备,通过提高选拔标准、加强培训、督导考核等多种方式,大力提升这支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大力提升二级学院党委书记队伍的理论水平,让他们具有相当水平的理论素养,不仅能讲清“道理”,而且还能以高校教师的思维特点讲清“学理”和“哲理”。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提升他们对业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在配备干部时要尽量考虑学科背景的契合性,或选拔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的干部担任党委书记,或鼓励党委书记结合业务开展工作,在业务工作中增强教师思政工作的实效。
(作者刘小强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