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能工巧匠”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匠师协同 “双能”支撑 孵扶联动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能工巧匠”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复合型、创新型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系统构建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培养体系,加快职业教育自身转型,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协同发展。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重电”)主动适应产业技术变革与升级,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以契合地方产业发展,构建了“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孵扶联动”的“能工巧匠”培养模式,打造“数智重电”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开创了产教协同育人新局面。

  明确目标

  直面挑战

  实施产教协同,培养一批符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电人认识到,精准聚焦“能工巧匠”培养定位,关键在于把握“能工巧匠”的内涵——当代的“能工巧匠”注入了“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有机融合的新内涵。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作为成渝地区“双高”建设单位,重电肩负着为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培养“能工巧匠”的历史使命。在机遇与挑战面前,重电人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以“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孵扶联动”的“能工巧匠”培养模式有力地响应了时代召唤。

  动态调整

  创新驱动

  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智能化特色契合地方产业发展。智能化时代,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规模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势,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是满足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学校坚持以电子信息为特色,以智能化为引领,将专业按相关、相近、相通、相融、相补的原则整合为八大专业(集)群,并以群建院,按专业集群重构实体二级学院,对接市场,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通过三次专业群动态调整,切实提高了智能化引领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创建“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孵扶联动”的“能工巧匠”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构建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双能’支撑”课程体系,创新工匠导师与专业教师“匠师协同”教学手段,打造政行校企“孵扶联动”支撑平台。实施“能工巧匠”培养计划,打造“卓越技能培养试点班”和“特色工匠工坊”;实施“卓越技能人才奖励计划”,铺设“技能精英、知识学霸、创业达人、文体明星”四条“星光大道”,促进学生多样化成才。与华为、腾讯云、百度等行业龙头企业基于相互需求与利益共享组建产业学院等实体平台,打造智能安全等模块化“匠师”混编导师团队,围绕真实项目,校企协同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全产业链要素集聚,打造“数智重电”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学校对接区域产业前沿领域,搭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聚焦“数智重电”研究特色,集中创新团队力量;依托高端领军人才,形成硅光子芯片封测、电子数据取证、网络空间安全等特色研究方向。积极谋划“环重电”创新生态圈建设,以建设科学城“大创谷”人工智能特色园区为契机,升级“重电e家”国家众创空间,吸引全产业链要素集聚,助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与科教协同育人,搭建技能服务平台,提升职业教育贡献度。

  突破难点

  成果丰硕

  重电“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孵扶联动”的“能工巧匠”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课程内容缺整体设计,知识系统性不够,‘能工巧匠’职业发展根基不牢”的问题,也解决了“教学团队缺深度融合,匠师协同度不够,‘能工巧匠’指导团队实力不强”的问题;同时,对“实践条件缺环节提升,平台支撑度不够,‘能工巧匠’持续创新后劲不足”的问题也给出了有效解决方案。

  得益于“能工巧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22项,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银牌1枚,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团队金、银牌各1枚,国家技能大赛奖项343项,省部级技能大赛奖项1200余项。近5年,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6%以上,2020年就业率居全市之首。学生在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就业的比例达82%,获得“华为ICT专家”等高端认证的学生比例持续增长。2021年,学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荣获金奖1项、银奖2项。此外,学校还建成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网络安全两个项目的中国代表队集训基地,并培育2名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专家组组长和6名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专家。学校的改革成果得到了国内外职教同行的广泛赞誉以及社会、行业企业等的高度认同,各大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孙卫平)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