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某汽车品牌被曝毁约部分校招生。该汽车品牌回应称,近期由于部分部门岗位调整与绩效优化,涉及少量应届毕业生和相关员工的调整,公司会继续沟通,妥善处理。实际上,今年以来,不少知名企业纷纷被曝出毁约校招生的行为。
知名企业此时间段单方毁约校招生,会一下子让这部分毕业生陷入困境,不仅让他们毕业即失业,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笔者认为,不能任由用人单位随意毁约,但对此现象也应理性思考,不能一味谴责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还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困难,帮助其纾困和渡过难关,从而使其有能力履约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一般而言,应届毕业生通过校招获得录取通知后,就坐等毕业和上班无缝对接,因而会放弃其他用人单位的招聘或面试机会。在即将毕业前遭毁约,让他们错过了校招的黄金期。在应届毕业生超过千万人、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从头再来去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许需要较长时间。可以说,用人单位单方毁约校招生的做法,是一种不妥当的行为,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降低了大学生对校招的信任度。而这既扰乱了人才市场秩序,也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增加了绊脚石。
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在业务压缩、项目调整后,为了生存不得已而裁员。如果解除原有员工的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规,应支付的赔偿金将与工资、工作年限等挂钩,需支付一大笔赔偿金。而毁约校招生支付的赔偿金相对较少,因此违约成本较低或许是用人单位毁约校招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企业按照约定接纳这些校招生,因经济效益差、工资待遇降低等原因,可能产生两种结果,要么毕业生一上岗就很快失业,要么毕业生入职后感到不满意主动离职。从这一角度看,用人单位毁约校招生不一定就是坏事,起码让校招生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因此,对毁约校招生的现象,不能一味予以谴责,还应当了解背后的缘由。
校招作为应届毕业生谋求职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能任由用人单位随意毁约校招生,应当采取措施遏制毁约现象发生。其一,加大毁约成本,通过法规等形式大幅度提高违约金标准,既倒逼用人单位做好招聘的合理规划和预期,不盲目多签或随意毁约校招生,又能让被毁约的应届毕业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时间重新找工作。其二,针对企业因疫情等原因导致经营发展出现困难,政府部门有责任采取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努力为企业发展纾困。企业渡过难关后不断发展壮大,反过来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三,对于反复出现毁约的企业,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将毁约行为列入企业诚信度评估指标等,让其付出代价。
对遭毁约后的应届毕业生,高校也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不仅要支持和帮助他们依法维权,还要引导他们振作起来,尽快实现就业。总之,要多措并举,有效遏制毁约校招生现象,让应届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作者丁家发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