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论断,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要求,进一步肯定了高校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努力方向。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些新论断,对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创造、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强调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一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深刻回答时代的重大课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紧密贴合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的迫切需要。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变局新局中增强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在研究解决涉及人类社会的根本性、长远性问题上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二是以独立自主为方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关论述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依然面临原创性不足、影响力不够、指导性不强等问题,知识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存在一定差距,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的原创性、引领性仍有不足,战略性、关键性的科研成果尚不充分,先见性、长远性的重大攻关还有待拓展。必须把握原创自主的核心追求,着力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建构起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是以面向世界为姿态,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聚合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磅礴之力。要站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和增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高度,用包容欣赏的态度看待彼此的差异,主动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坚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文明交流对话活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思想,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展现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让世界更好认识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进一步肯定了高校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这高度评价了高校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知识体系和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价值体系,既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我们要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大学建设发展的实践性规律性相结合,将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中国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相结合,涵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红色底蕴。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教育阵地,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学术阵地,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中重要作用的肯定及要求,激励高校自觉增强紧迫意识,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实际问题研究,努力解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所带来的新课题,孵化出更多能够转化为政策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贡献力量。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第一身份是教育工作者,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立足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一方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用真本事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重大问题上取得好成果,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另一方面,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树立起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大先生”。
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这对办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推动思政课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明确了努力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以科学性、学术性为主要特征,但同时又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特点。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要以思政课为渠道支撑,既要啃下思政课程这个硬骨头,又要打好课程思政这场攻坚战,让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整体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办好思政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中多维构建思政课教学的学理学术支撑,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如此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要坚持以深厚学术作基础、以透彻说理为要点、以生动教学当支撑,为学生呈现生动鲜活、入脑入心的思政课。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特别从认识、把握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角度,再次强调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推动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建思政课,不断汇聚强大育人合力。
(作者何虎生 曲政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2XNQZ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