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词的含义与当下不同!比如‘或’这个字,此处是‘有人’的意思,而现在是指‘或者’,两者明显不同……”
“我同意你的发现,我认为,‘雀’这个字在此处是指‘飞鸟’,而现在仅指‘麻雀’,这是意义的明显缩小。”
…………
学生们围绕一篇小古文纷纷阐述着自己的发现。这是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通德桥实验小学教师陆烨3月23日在无锡援疆“名师云课堂”上采用“学导课堂”教学方式执教趣味小古文《书黄筌画雀》时的精彩一幕。
4年前,江苏省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启动了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导课堂”构建行动,全面开启了用学习方式转型撬动课堂变革的新征程。“学导课堂”遵循“以学为本,循学而导”的核心理念,以“导学单”为依托,以“双主线、五要素”为教学结构,以“四导四有”为实施策略,提倡教师遵循“三学三导”基本原则,积极探索促进儿童深度学习的课堂场域,全面构建了“问题导学、活动助学、同伴互学”的全学程、主动性、深刻化的“学导课堂”,为新时代教学转型贡献了梁溪精品与无锡路径。
新样态:
从“传统课堂”到“自主学堂”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导课堂”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的教学样态。它以素养提升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为主线,以“导学单”为主要载体,引领学生课前展开充分的自主学习,落实预习、反馈和整合问题,课上以问题导向设计探究活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进行“交流分享”“当堂强化”和“拓展训练”,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领”和“总结提升”,构建起“双主线、五要素”教学结构。“学导课堂”凸显“学导一体化”设计理念,全学程关注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深度,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结构与课堂文化。
“学导课堂”聚焦学生学习方式转型,引领教师从关注“教的设计”转变为关注“学的推动”。它以“导学单”为载体,将学生课前的“前置性学习”、课堂的“同伴互动交流”和课后的“延展性学习”有效贯穿,融为一体,直抵学科本质,全程自主高效。
“学导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力军”,教师把课堂时间、空间及提问评价机会全部还给学生,使传统讲授式的“被动听”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由“学会”最终走入“会学”。
“学导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减少“讲”的时间——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讲,生生互助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而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引领学生探究、质疑,导在关键处,导在争议处,导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提出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探究、交流、归纳、反思当好“导演”,尽可能地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建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导课堂”充分引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把学习充分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成果的交流场、高阶思维的碰撞场、师生智慧的共生场。
新学材:
从“既定教材”到“生动学材”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和挑战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导学单”是“学导课堂”上激励和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大有力支架,也是引发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线索。它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呈现,蕴含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满了探究张力。在“导学单”的导引下,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情境中做到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构建了“学导一体化”的高效课堂。“导学单”的研发与运用,让传统“教材”彻底变为生动、富有挑战、适合儿童自主学习的“学材”。
“学导课堂”提倡重组教学板块,注重贯穿整节课的大问题设计,以主题性活动推进学习要素(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全面落地,以“四导四有”为实施策略,全面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弹性设导,让学有空间。“导学单”要以学为本,弹性预设,突出板块化、活动化与主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留足空间。二是问题引导,让学有深度。“导学单”要突出问题引领,兴趣激发,不断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刻。三是精准指导,让学有效度。教学过程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进程与实效,及时进行精准、适度的引领与指导,不断提高学习效度。四是评价延导,让学有广度。教学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追问,举一反三,即时评价,不断延展学习的广度。
“导学单”的编制着眼于“导学”功能,提倡教师不仅要从教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理解、消化和重构,更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针对每堂课要学习的重难点进行设计与研发,开发一系列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导学单”主要包括“初试身手”“活动探究”“拓展运用”三大模块。“初试身手”模块主要是利用问题(或活动)牵引,激活学习经验,呈现学习起点;“活动探究”模块主要是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系列梯度性的探究活动,即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发现与总结;“拓展运用”模块主要是结合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的问题(或习题),全面训练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全面提升,系统建构。“拓展运用”环节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练习的分层设计,体现选择性、开放性与差异性。三大模块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关联,串起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前置性学习,自主探索与发现;然后,带着独立学习与研究的成果和所遇到的问题走进课堂,与教师及其他学生分享交流,评价质疑,澄清认识,深化理解,达成共识。教师结合学生交流分享的具体情况适时给予点拨引领,将本课核心要素进一步明晰,导引学习与思考走向深入。通过当堂强化、拓展延伸和总结提升,学生将本课所学进一步活学活用,夯实拓展,建构系统,深刻理解。课后,“导学单”为学生拓展学习时空,打开思维视角,既辅助教师对学生本课所学进行有效的评估与跟踪指导,又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自我检测,多维度检视与评价,达成“以练促学”的目标。
通过各学科“导学单”的研发,将“既定教材”变为“生动学材”,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问题导引,活动推动,突出“以学为本、循学而导”的核心理念,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系统理解,提升分析、评价与创造能力,形成“以学为本、循学而导、学导互促”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动态生成的学程中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他们自主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新生态:
从“教师设计”到“师生同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撰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虽然也考虑学生原有基础和实际认知发展水平,但由于是教师单方面完成,学生往往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所以,学生只是教学的被动接受者,整个学习过程完全由教师设计和主导,学生没有表达自我意愿的“话语权”。而在“学导课堂”自主、开放、民主的教学场域中,学生被赋予课堂“主动权”,站在课堂中央,结合学习主题、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个人兴趣特长等因素选择并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成果展示形式,与教师一道共同参与课程研发和课程实施,实现了课程的师生同构。
“学导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在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被赋予选择的权力,个性特长得到重视,在课程实施和课堂评价中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最终成为精彩的自我。
在“导学单”的课前导学和课中自学两大活动板块中,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和困惑。尤其是课后拓展部分,教师会以一星、二星、三星等形式来标明练习的梯度,便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或要达到的相应标准。然后,导引学生自评,促进学生在不同起点上一步步达标,搭建成长阶梯,降低学习坡度,增强学习信心。学生对学习内容、练习方式的选择与思考,既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也形成了各自独一无二的学习历程,构建了一种师生平等相待、协同合作发展的学习文化与教学生态。
“学导课堂”提倡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注入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关照,全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千方百计让课堂走向民主、开放、富有挑战性,师生结为“学习共同体”,协同发展,共同提高。
4年来,在“学导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学校师生不断探索,相互尊重与成全,以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撬动了课堂转型。多篇研究文章发表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与管理》等专业杂志上,出版《让素养生长:学导课堂》一书;阶段性成果“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导课堂’样态研究”成功入选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并受邀赴珠海参展;子项目“支持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场’构建行动”获评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近三年,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教科院科研基地学校、无锡市首批“课题进课堂”项目研究学校、无锡市首批“未来学习创新基地”等称号。一批批教育考察团陆续到校就“学导课堂”进行参观、交流。
通德桥实验小学的“学导课堂”构建行动,不仅打开了推动基础教育课堂转型的“一扇窗”,也对“双减”背景下立德树人和减负增效新要求落地作出了有力回应。
(陈力 张旭旦 张文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