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成立只有9年。学校教师团队中多数是年轻老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他们自己在父母面前还是孩子,但已经学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9年来,年轻的老师们用自己对学生诚挚的点点滴滴的爱,不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朵朵“伞花”开心间
建校第二年春游,返程前忽遇暴雨,当家长忧心孩子怎么回来时,学校决定由教师“为孩子撑伞”。
于是,全体教师总动员,想方设法找到雨伞,为孩子从场馆到大巴的沿路开辟了一条“伞道”。
孩子们没有淋雨,老师们却任由雨水滴落在自己的身上。
“爱是可以传递的”,当远在校外的家长得知“爱心伞”之后,他们也自发到达学校,用手中的雨伞搭建起一座“五彩桥”,方便孩子和教师步入教室。
孩子们在爱的守护中自由穿行,他们爽朗的笑声胜过灿烂的阳光。
一封用拼音写的感谢信
2021年11月8日,刚入职的徐老师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信里用拼音真诚地表达了一名入小学才两个月的孩子对老师的感激:“徐老师,您好。我要感谢您对我的爱心和陪伴。”一共18个音节,错了8个。
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入学前,孩子妈妈就如实告知校方情况,我们商量后决定把孩子放在徐老师班上,并相应减少班级人数,德育中心定点帮扶,家校配合,帮助孩子和班级的“融合”。
入学两个月,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和小伙伴的爱心,所以才写下这封错字连连但饱含真情的感谢信。收到信后,徐老师认真地给他回了信,还贴心地给每个字标注上拼音:“能够陪伴你是我的荣幸。徐老师知道你一直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小学生,相信你会越来越棒的!我们一起加油!”
“硝烟”里开出美丽的花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只是品种不同,花期不一。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比如接下来要讲的这个故事里的“坦克”,人如其名,这个孩子真的是攻击性惊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硝烟”。一入学,坦克就展示了他与众不同之处——他总是把四周搞得一片狼藉,脾气火爆,跟别人一言不合就开打……常常搅得课堂无法正常进行。
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教育?
班主任于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第一次做班主任,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个性的孩子,但于老师从未想过“拒绝”,而是正面思考“我该怎么办”。从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症结所在,到联合所有学科教师降低对坦克的学习要求,着重关注他行为习惯的训练,用“行为积分卡”换取他心心念念的“小金鱼”,更发挥班集体作用,让全班同学关心帮助坦克的成长。三年过去了,现在的坦克虽然偶尔还是会无意识发火,但他大部分时间已经可以融入集体,与同学和平相处,有自己的好朋友,越来越像一名小学生了。
回忆与坦克“交战”的过程,于老师曾感慨:孩子教给我的远比我教给他们的多得多,在这个有爱的集体里,我能够充分感受到坦克受到的关心与照顾,孩子们不仅学会爱,而且用各种方式表达爱。坦克的存在为培养班上其他孩子的助人和利他意识提供了资源,“善”与“爱”在班级中悄然生长。我相信,这些和特殊儿童一起学习生活过的学生,将会更加懂得尊重和包容。
“我选对了”
2020年的一天,一名家长敲开了校长室的门,很真诚地跟我说:“校长,我想和您说件事。”
她的原话是这样的:校长,我觉得我选对了学校,选对了老师。感谢南校的悉心陪伴,让我的孩子能够快乐成长。你知道吗,我的孩子在幼儿园的三年没有说过一句话。医生诊断他是自闭症。到了咱们南校,老师给了他满满的爱心,足足的耐心,用更多的时间用心去陪伴他。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态度也影响着同学。孩子在这里的四年,从来没有被同学排斥过,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帮助。原本我对这所年轻学校有很多担忧,怕老师没有经验、没有耐心,怕我的孩子会害怕、会胆怯……今天,我想说我错了。我为我的选择而感到幸运。
其实,这位家长也十分了不起,为了照顾孩子,她把自己运作很好的公司关掉,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后来,孩子有好转后,她开了一间教育类机构。暑假她还带着孩子到美国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来自世界各国的孩子在一个营里。结果,她的孩子适应能力特别好。孩子从不说话到喜爱老师,喜爱学校,能够正常参加各类活动,性格的转变也带来了其他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目前,这名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语数外三门功课都达到了良好水平。我想,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爱的教育改变了一个家庭。
“我送你的礼物,喜欢吗”
我的办公室位于教学楼四楼,两边都是教室,是孩子们来来回回的必经之地。常有孩子敲开办公室门,只为告诉我今天的午餐肉圆很合口味,或是可以增加某一菜品的次数;也有向我提出合理意见,如“炸鸡当天,适当增加添菜点位”;偶有孩子向我“举报”:班上某个孩子不听老师劝告,肆意妄为;更有甚者,期末考试前特意到我门口“拜一拜”,保佑考试顺利。对于这些,我从来不干涉,我喜欢孩子们畅所欲言,与我分享喜怒哀乐。
四楼的孩子们还喜欢送我礼物——把劳技课、美术课的小制作送给我,甚至送亲手做的食物。有一次恰逢英语课,主题为“salad”,那几天,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类沙拉。
有一个男孩子,几乎每个月都会送我礼物——手工花瓶、黏土玩偶,甚至镶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每次送礼物,还会检查以往送的礼物我放在哪儿了。为此,我专门收拾了一层置物架放置孩子的礼物。男孩母亲有一次在校门口对我说:“叶校长,真是不好意思,孩子整天去打扰您。昨天在家里又剪纸说是要送给您。我严厉批评了他。”我对这位家长说:“下次别干涉他。没关系,孩子能来我这儿,说明我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有人愿意接受他的心意,有人愿意听他说话,对他来说是件好事啊。”说到这里,你们应该猜出,这个孩子是一名特殊儿童,是的,他是一个“星星的孩子”。
其实,在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儿童,但他们不是包袱。偏见往往会使我们负重前行,唯有坦然接受,主动出击,才能让孩子和自己打开心扉,爱与智慧永远是解决一切问题最核心的答案。我们除了默默承担这些压力之外,还要学会如何正面思考,这样才不会在育人这条路上越走越累。
“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吗”
这个问题是一位四年级孩子询问数学组王老师的。数学组让每个孩子做一本“错题本”,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学习习惯。渐渐地,错题本不再仅限于收集记录“错误”,还成了师生对话的“秘密基地”。孩子把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一吐为快,数学老师则成了他们的“心灵导师”,在一问一答之间,为学生排忧解难。
问:“为什么有时想让成绩好,也‘努力’了,但是成绩一直不理想呢?”
答:如果真正努力了,成绩不会一直不理想的。反之,如果成绩永远数一数二,那学习多无趣啊,你争我赶,这样才好。
问:“‘努力’,到底指什么?”
答:如果你回望这段时间的学习,你喜欢、欣赏这样的自己,甚至你能为自己感到骄傲,这样的“努力”就是最棒的。
问:“学习真的没有捷径吗?只能‘一步一步’前进吗?”
答: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一步走稳了,后面才有可能走得更稳更轻松。现在的你,能做的就是“努力”。
“谢谢老师。”
“我和老师一起看电影啦”
新城南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有吸引孩子的绝活——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和蔼可亲,有的活泼可爱,有的儒雅睿智。除了以教学手法和人格魅力吸引孩子外,必要的“奖励”也是需要的。
然而,奖励不能仅限于物质层面,对于年纪渐长、视野开拓的学生而言,“富有挑战性”“意料之外”“情感关怀”一类的奖励更得人心。于是“奖励盲盒”应运而生。
“盲盒”是当下的流行物品,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盲盒里有什么呢?有物质奖励——一本书、一支笔……更有精神奖励——做一日班主任、自由选择一次同桌……即使是物质奖励,也有“限定版”——老师亲手制作的蛋糕、饼干、小饰物等,更有“和喜欢的老师一起看电影”这样的惊喜,让每一次“奖励”真正成为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当然,有“惊喜”也会有“失望”,有的老师会在“奖励盲盒”里设置“轮空”,让孩子满心期待后却“空欢喜”一场。这样的安排也和学校的“挫折”教育相关——培养“勇毅笃行”的少年,虽然会被“努力”辜负,但唯有“努力”才能迎接下一次机会的来临。
在这个校园里,有伤病的孩子,自然会有老师主动上前背上背下,柔弱的女老师,强壮的男老师,甚至忙碌的校长在此刻也会放下手中的事情,他们的臂膀和微笑,让孩子忘记了疼痛。哪个孩子鞋带松了,会有老师主动弯腰帮助系好。这样的习惯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在南校,低年级的孩子有需要的时候,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都会主动上前帮忙。这就是爱的延续,心与心的传递。
天冷了,老师买来润肤霜放在教室供孩子使用;天热了,老师买来西瓜,给孩子消暑;新年、六一儿童节,老师自制小礼物送给孩子;为了孩子的安全,在每一个墙角贴上防撞条,为每张课桌椅脚上钉上橡胶垫;每天放学后,老师义务为孩子提供辅导;晚上,老师在班级群与家长交流,答疑解惑……在南校,老师、家长、孩子齐心协力,与心中的教育距离越来越近。
(作者叶 微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