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改革者和研究者,他对教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生物教学和一般教学活动;有人说,他将一生的教学经验都献给了教材编写事业。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教材编写思想会一直为教材编写者提供营养——他就是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名家朱正威先生。
朱正威身后留下了几百页珍贵的笔记手稿,他的笔记很讲究,内容详尽、图文并茂,犹如手工教科书;先生的实验绘图作业堪称完美,手绘解剖图小到毛发的局部、肌肉的纹理,大到动物的整体,都十分准确、形象。先生这种严谨、细致的品格在他日后的工作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学毕业后,朱正威开始在中学任教。课堂上,他富有亲和力又不乏激情,心中时刻有学生。他曾写道:“学生不是接纳和储存知识的仓库,更不是被加工的标准体。他们不仅决定着民族的兴旺、国家的昌盛、人类的福祉,还因其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才使教育科学之树常青。”他也常常给学生示范实验操作,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观察实践。
学生说:“朱老师总是把最新的知识融入生物课,上课时常常带着几本厚厚的期刊,从中引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并与知识结合起来。有时他还能在随便一份报纸中找到一两条新闻动态,那都是课本内容的应用体现。”
对于这种教学行为,朱正威曾撰文写道:“讲‘光合作用’时,正值联合国粮食系统首脑会议在罗马召开,粮食问题是当代世界的重大社会问题……会议提供了大量素材,我国在该会议上因耕地数与养活的人口数之比和人均日热量消耗的飞跃进展受到了赞扬,这是很好的课堂设计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课堂之外,朱正威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学讲座,比如“为长寿而斗争”“宇宙飞行与生物学”,等等。
为了更好地传播知识,朱正威很早便踏上了教材编写之路。朱正威的夫人说,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教材的18年,因为他把一生最想做的事情做了,一生的爱都倾注在教材里。于是,就有了教材中不胜枚举的神来之笔——引言中的小诗,让生物教材变得诗情画意;那只抖擞精神的果蝇,让学生毕业多年还印象深刻……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教材编写时,朱正威都注意选用我国科学家及科学成果为例,尤其注意介绍杰出学者和劳动模范。
常有人评价朱正威“紧跟时代”,其实他的许多思想观念都是超越时代的。早在1982年,他就提出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统帅教材和贯穿于教学之中,这与当下一些观点是一致的。关于STS教育(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研究,简称STS教育)、对科学史教学的重视及创设情境,朱正威从1982年开始就陆续在多篇文章中呼吁过,这些都是与当下教育所强调的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
无论在讲台抑扬顿挫的话语中,还是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朱正威都是理性又不失浪漫诗意的。今日缅怀先生,不是伤感“落木”的悲怆,更多的是体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温情。正如先生期望的那样,课程改革的“新陈代谢”继往开来,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优秀教师的涌现如激越奔腾的江水,不断向前。
(作者刘 丹 包春莹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