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普通高中和国际学校的经历,带来了不同的教育视角,“既喝咖啡也喝茶”成为您近几年的探索方向,能否举一个例子说明?在东西方比较教育上,您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沈茂德:每天与近百位外籍教师工作在一个园子里,有了深深的感慨,真正的文化融合是很难很难的,可能“萃取”更为现实。于是,这几年我一直在努力探索“既喝咖啡又喝茶”的管理之路。
在外籍教师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中,凸显“I”(我),个性张扬是西方人澎湃在血液里的基因,但是,学校许多工作需要“WE”(我们)的意识和“WE”的行为,在工作中,常常是中方教师“我们”的思维和行为逐渐感染、影响外籍教师,但外籍教师处处显露的“个性”也必然刺激着中方教师对教学个性的追求。
从教50多年,长期担任英国校长、又在中国工作了11年的狄邦教育集团学术总监约翰·伯查尔(JohnBirchall)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东西方教育在理念上已没有差异,都在强调全人教育,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经过国际学校4年的管理实践,我已非常认同这段论述。
我认为,东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应该是静下心来,务实行动,从“课本就是世界”改变为“世界就是课本”,从培养一流考生转变为培养一流学生。
记者:有人评价您是一位“善做‘大事’、实做‘小事’的校长”。在您的校长经历中,也有过囿于具体事务的阶段。对广大校长来说,怎么从行政型校长成长为有思想引领的校长?管好学校的大小事,您有什么经验传授?
沈茂德:校长要成为师生心目中的“文化校长”而非“行政校长”,这绝对是一个艰苦而恒久的过程。要达成这样的职业理想,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方面,校长要读懂自己学校的文化,做好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另一方面,校长也要读懂岗位的职业意义,升华热爱教育、淡泊名利的职业精神,升华做愿景重要谋划者、文化建设重要组织者的职业智慧,成为学校新文化的“编导”,通过各种交流、演讲、文章,向老师、学生、家长、社会讲述面向未来的教育梦想。
当校长的故事和梦想逐渐成为学校的感召力量、成为学校文化的象征、成为师生们心中的记忆时,当校长的故事与梦想被教育同行、社会方方面面认识甚至认同时,学校必然进入优质发展期,这样的校长也可能成为文化型校长。
具体来说,在校长的心中,首先要有“校长岗位非官职,而是服务者”的强烈意识。他应该表现出“教育农夫”的品质,使师生看见的是一个敬业勤业的引领者;他应该有“教育,真的不能简单”的研究意识,使师生看见的是一个宁心静气、专注研究的“首席教师”;他应该有“教育可以更加美好”的情怀,使师生看见的是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美好愿景的奋进者。当校长的言行不仅影响着师生的思维、行为,甚至成为大家心中的价值坚守、行为指导时,可以说,他已渐入文化型校长的境界了。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见证了很多优秀学生的成长轨迹,做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优秀学生具备什么共同素养?基础教育应该如何发展学生的这些关键素养?
沈茂德:当我们拓展视野,研读许多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行业状元”,研究他们的成长轨迹、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行业状元”大都拥有支持他们卓越发展的关键素养。
首先,他们拥有超越一般孩子的好奇心,对自然、未知事物始终怀有好奇,探索和创新的内驱力始终涌动。其次,他们极具批判性思维,绝不盲从于权威,对已知和现状充满了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性澎湃于他们的血液之中。再其次,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他们会呈现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毅力。
我认为,我们绝不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每个孩子炼成钢,而是要确立孩子对生活、人生的热爱,从而滋长并强化仁爱的本性。要不断培养孩子对科学和人文的兴趣,进而发展为对某学科、某领域的爱好,乃至内心的无限向往,并注重不断升华孩子们的格局,形成认识并分享多元文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