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一所百年老校的重生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推动学校整体变革纪实

  ■本期关注:学校整体改革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校长史振平的办公桌上,一座写着“中国好校长”的透明奖杯摆在显眼位置,这是去年毕业的一名学生送他的。收到奖杯那天,史振平掉了眼泪。

  “这是我从教以来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人生如此,夫复何求?”那天的朋友圈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

  史振平以前没当过校长。在近3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当过教师、班主任,在青州市教育局做过干部,还在潍坊市教育局任职两年。当一位校长、打造一所品牌学校一直是他的教育理想。2019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不到3年时间,百年老校青州一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教师、家长、社会从观望到认可、支持。

  一位新校长与一所百年老校,发生了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场“关系革命”

  2019年8月,刚到学校,史振平对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学校满意度调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只有64.9%,学生的满意度只有56.2%”。

  问题出在哪儿?在与教师、学生、家长的座谈中,在与青州、潍坊包括省里的专家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结论渐渐浮出水面:死管、死教、死学,把学生管死了,整个学校缺乏人文关怀,压抑个性与思维。

  “深层问题是学校理念落后,已经不适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发展。”正是这次调研,让史振平找到了破题的关键:重建学校的干群、师生、同学关系,来一场“关系革命”。

  在构建新的办学理念体系时,人际关系被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所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被列在学校发展目标的首位,“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和心理依恋的圣地”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追求,“推行人性管理,让学校暖起来”成为学校发展战略之一。

  校领导率先垂范。“放下权力的架子,让沟通、协商成为主要的工作方式。”这句贴在校领导办公室外面走廊中的标语,时刻提醒他们注意工作态度和方式。

  在史振平看来,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力量,只有拼命对教师好,教师才能拼命对学生好。学校每年为教师办十件实事,安排专人帮教师照看孩子,为教师完善洗车设施、更换办公桌椅,帮青年教师解决单身问题,提高班主任待遇,为晚自习值班的教师提供1元晚餐,每月集体为教师过生日,等等。

  为带给学生温暖和精神鼓励,早上6:05,无特殊情况,史振平就会准时站在教学楼前迎接学生;晚上9:50,他又出现在学校门口,与回家的学生挥手再见。

  这些做法一度遭到质疑。有人说,校长见了老师、学生主动打招呼,没有严肃感,学生就不好管了。社会上也有人议论,去了个新校长,管得松了。史振平回忆,“我压力也很大,但我始终认为,学生敬畏老师,不是敬畏你的权威、严肃,而是敬畏你的学术和人格。高高在上,走不进学生的内心,真正的教育就不会发生。”

  让学生栾琪(化名)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学校语文节举行诗词演唱会,史校长上台高歌一曲,全校都沸腾了。史振平还给学生们写班赋,已经写完了4个班。给学生送书时,他专门向班主任“备课”,让赠语更贴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现在,学生们以拿到校长的签名赠书和与校长合影为荣。

  学生也会跟他“没大没小”,有女生调侃他的新发型,还有男生在学习压力大时要求“校长来抱一抱”,拥抱完后史振平回道:“哥们儿,加油!”

  2020年,学校再次进行满意度调查,师生对学校工作满意度分别达90%、87.8%,2021年,数字分别涨至99.1%、93.7%。每份匿名问卷史振平都细细翻阅,作为新一学年调整管理策略的重要依据,在他看来,只有关心学生、教师关心的事,校长才当得称职。

  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燃起来

  6年的教研室主任工作,让史振平养成了思考与研究的职业习惯,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课堂观。而青州一中的课堂,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每年潍坊教科院到学校听课、评课,在青州一中基本都是‘批判大会’,因为老师们总是一讲到底。”史振平说,“我在青州市教研室时倡导集体备课,青州一中一听说我来检查,总是临时找教师拼起几张桌子‘集体备课’。”

  “从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素养和能力,以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求推进课堂改革,坚决摒弃满堂讲、满堂灌。”史振平下大力气进行课堂改革,提出实施“九维六动”生本课堂,让教师从思想维度(理念先进)、任务维度(目标驱动)、氛围维度(激情燃烧)等九个维度变革课堂,让学生实现口动、手动、脑动等“六动”,以“九维”促“六动”,着力破解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时间少、师生和生生互动少等问题。

  2019年下半年,68名教师主动报名参与课堂改革实验,一个学期后,改革在全校推开。

  教师们很快尝到了甜头。2020年青州市高中优质课评选中,学校有6个学科获得第一名。2021年青州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学校青年教师夺得8个学科第一。

  “老师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了引导者,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度、兴奋度提高了一大截。”高二级部主任赵春磊深有体会。在他看来,更重要的变化体现在理念上。“以前老师们也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模仿式的改进最多持续不到一个学期,因为只学到皮毛。‘九维六动’是一种理念的引导,它不是固定模式,而是引导着老师从学科、学生特点、具体知识点出发,去设计课堂、驾驭课堂,逐渐内化为老师自己的方法体系。”

  青州一中是传统理科强校,校级班子和级部主任基本都是理科出身,语文和英语一直相对薄弱。

  史振平包靠语文学科,开展“激情早读”,亲自给学生示范怎样读才能深入文本;聘请著名语文教师黄厚江为语文教学专家,成立黄厚江名师工作室;开设语文节和英语节,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经典诗词演唱会、英语配音大赛等活动……

  到了高三,语文差的学生是不是赶不上去了?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教师张琳用自己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她教的班级选科组合是物理、化学、地理,这次语文成绩考了级部第一,而这个班在高二的时候语文还是级部倒数第一。

  史振平与张琳聊了一个多小时,促成张琳写了《让学生对学语文有宗教般的信仰》一文进行揭秘,“我会毫不吝啬地表扬学生,表扬的力量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每周会尽最大可能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保证一次作文写作。我有时会讲课本以外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学语文有趣、实用,还很高雅。”

  “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史振平说。如今,他很欣慰地看到学校的课堂正在动起来、活起来、燃起来。

  开放办学让学校舞台无限放大

  青瓦斗檐,古柏挺秀。置身于青州一中校园一角的松林书院,千年历史积淀尽收眼底。松林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的“矮松园”,千年来,这块土地上弦歌不辍,走出了一批名士硕儒。

  让学校每位教师和书院大儒一样,成为专家学者,享有职业尊严,实现人生价值,是史振平的愿望。他也清楚,距离这个目标,教师们最缺的是什么,“老师们非常敬业,但理念不先进,视野不开阔,不注重研究。”

  第一步,先带师生“走出去”。2019年11月,史振平干了一件学校历史上的创举——带着高三1000多位师生开展30公里远足活动。在一天的徒步中,同学们重新认识了一个能坚持、有毅力的自己。

  去年暑假,全体教师走出青州,在济南进行了一次集体大教研。教师以学科组为单元,研究高考题和新课标、新教材,把握教学方向,并进行先期的集体备课,形成了打破年级、同伴互助的教研新机制。“开放办学,表面上看是‘走出去’‘请进来’,深层的内涵是课程的开放,思想和思维的开放,这才是最重要的。”史振平说。

  管理上,史振平改单一的行政管理为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双线并进,向学科组、备课组建设要质量。在他看来,行政管理解决的是“干不干”的问题,学术管理解决的是“怎么干”的问题。学科组组长由原来的“享受中层副职待遇”,直接提为中层正职,与级部主任平起平坐,备课组长提为中层副职。同时,学校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对集体备课、课堂、考试、作业等的过程管理。

  “拿起表扬的武器”,是史振平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周,从校领导到中层干部,大家集体出动“寻找最美课堂”,并把所听课的优点以简报形式发布。学校定期评选“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班主任”“最美服务育人标兵”,鼓励师生不断进取、向美向善。

  “从死盯着成绩,到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学校更有温度了,让我们更有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内在动力。”“重视学术研究,找回了我们的专业自信。”采访中,教师们谈得最多的,便是由理念转变带来的切实变化。

  “思想和理念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高度与境界,只有推进开放办学,才能让学校的格局和舞台无限放大,而没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便没有学校的一切。”史振平说,“学校就像是我的大课堂,课堂里要有目标、有文化、有激情,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