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做饭”带火儿童厨具,安全隐患受关注—— 如何守好家庭劳动教育安全关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今年9月起,劳动课将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消息一出,“中小学生学做饭”话题在网上迅速引爆。
为了培养孩子的烹饪兴趣,许多家长开始在网络购物平台下单“儿童厨具”。与此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儿童厨具”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怎样更好地陪伴孩子劳动?
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需擦亮双眼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儿童厨具款式多样,根据配件数量不同,价格在五六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在销量上,许多店铺有不错的业绩,靠前的月销售量达上万件。
然而,记者注意到,在评论区,一些家长对儿童厨具给出了差评。差评集中在儿童厨具的材质、做工不过关,做饭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
“给孩子用太危险了,加热温度不够,还容易划伤孩子的手。”“一不小心就短路,安全性很差,孩子做饭时手被烫了一个泡。”“开火后有异味,玩玩可以,尽量别吃……”
记者采访了某店铺的客服人员。“儿童厨具是玩具。”该店铺的客服表示,厨具接触食物部分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其余部分均采用塑料材质。厨具真实可煮,但要注意高温,使用过程中需要父母在旁边协助操作,不能让孩子单独使用。
那么,“食品级”的界定标准是什么?第三方专业检测、认证机构SGS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接触食物的不锈钢餐具,需要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餐具类需要至少达到304不锈钢级别。“由于儿童厨具兼具玩具、餐具、电器等属性,产品界定不够明晰,部分厂商存在打‘擦边球’现象。对此,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对比。”该负责人说。
加强质量监管,共创安全劳动氛围
“儿童厨具的安全问题关键在生产厂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厂家要坚决执行有关厨具的安全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考虑到厨具受众是儿童的情况,必要时还需要适当提高质量标准。
记者还发现,一些商家会主动在产品介绍栏标明使用304不锈钢,还有部分儿童餐具品牌主动升级至更高级别的316L医用不锈钢。同时,也有店铺对相关信息进行隐藏。记者询问其客服儿童厨具的具体材质级别并要求出具3C认证时,也遭到商家婉拒。
近日,廖先生下单儿童厨具时也遇到同样问题。他建议,相关部门要开展第三方评测,让消费者放心。同时,电商平台也应要求商家公示材质及检测报告等信息,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对监管部门而言,必须加强对儿童厨具的监管,同时根据儿童的特点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熊丙奇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就家长担心的劳动安全问题,熊丙奇表示,学校和家长组织劳动教育时,必须做好安全预案,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让儿童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做饭。
熊丙奇提醒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劳动中要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安全意识,指导孩子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家长指导、监护到位会大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劳动的价值在于劳动本身,而非特殊用具
家长包办家务,孩子只需学习、写作业就好。这是以往许多家庭的常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日常生活劳动任务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劳动中找到价值。
“劳动的价值并不在于用具,而在于劳动本身。如果孩子不参与劳动,那用具也是摆设。”针对社会上儿童厨具火爆的现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商家通过推销专门的儿童用品提升商品利润和价值;对家长来说,却是一笔额外开支。每个家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必跟风置办专有的儿童产品。
“劳动教育没有特殊性,应该融入日常生活。”储朝晖表示,劳动不需要追求形式感,家长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融入家庭的日常劳动、日常生活之中。劳动不局限于做饭,还有许多日常活动需要家长带孩子去体验,如刷碗、打扫卫生、洗衣服等。
除了儿童厨具购买的必要性外,做饭时孩子容易出现擦伤、烫伤、割伤等也让家长揪心。
“做饭过程中,一些孩子会出现被刀子割伤、被油烫伤等情况,这在劳动中很难避免。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出现小伤口、小问题就不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处处小心呵护,甚至代替孩子劳动,不利于孩子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