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人才支撑与高水平应用研究,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翼,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考量维度,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如何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产教“合而不深不实”等难点,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企业需求耦合、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培训同向强化、校企产教资源高效流通,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分析检验专业群根植区域战略性产业集群,聚焦分析检测及其在区域产业创新与质量提升中的应用,创新与实践了“育训研用”模式,校企互转互用互利互惠运作机制,实现了精准培养高素质产业匠才与高水平服务区域产业,经过12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同频的产教融合新路径,引航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中小微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师生共成长、专业产业共发展的新局面。
“育训研用”的“育”是指校企共同培育人才,“训”是指学校、企业、学生和学员共同开展实训实习与职业培训,“研”是指校企共同开展教学创新与技术研发,“用”是指校企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服务与应用转化。
“育训研用”模式将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载体,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起点,人才培养融入产业技术创新开发、职业培训与技术应用转化中,寓教于研用训,寓训于研用教,技术研发成果在实现应用转化的同时,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培训内容,提高从业人员和在校师生技术技能水平,支撑技术应用和再发展,由此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具体举措如下:
耦合度评价体系驱动研随企动、课随岗变
校企共建专业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度分析大数据平台,抓取实时数据,形成专业群与职业岗位群耦合度热力图,产业专家调研评价系统补充耦合度特性,生成专业群产教融合谱系图,驱动专业群结构优化,升级岗位胜任力模型,制定学生个性化匠才培养目标。
将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载体,建立课程“育训研用”项目池,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模块化课程内容、教学实践与研创项目,及时更新课程标准、育训课程标准与资源,实现研随企动、课随岗变。
搭建校企多功能平台,产教资源双循环渠道双向互通
联合行业领先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组建产业学院,吸纳中小微企业参与,打造校企公共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等科研与技术服务载体,开发分析检验教学资源库,形成产科教融合校企共同体平台,兼具教学实践、职工培训、检测服务、科技研发与转化、师资培养等功能。
以研创成果反哺教学为目标,研发活动融入培养培训与社会服务,形成了“项目入驻—平台实施—成果转化—反哺教学—回流培训”产教双循环,技术成果转移到工程中心联建企业,转化为企业真实产品,实现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技术标准、专利等应用于区域产业集群,实现了育训研用交互反哺资源,研用成果反哺育训支撑人才培养体系。
项目成果互转互用互利互惠机制,打通了产教融合利益堵点
企业注入项目+师资+技术+资金等资源,学校注入场地+设备+师生科创训练队伍等资源,以真实项目为核心,建立项目与成果库动态管理系统、产教项目与成果(标准、产品、专利、人才)绩效管理办法;平台入驻企业优先转化兑换交易,技术项目转化为教学实践与师生研创项目,新检测方法转化为教学规范,技术攻关方案转化为培训案例,分析检验应用开发创新成果转化为课程模组特色资源与职业培训包,人才培养培训得到产业深度支持;所培养产业匠才、创新产品、技术标准、发明专利等应用于共同体联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为企业真实产品,产业企业得到高回报;研用成果反哺育训,实现“育训研用型”产科教项目互转互用互利互惠,解决了产教融合校企利益分配机制问题。
进阶式开展“育训研用”项目实战,职业能力培养与产业需求同步
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实践训练选题来源,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联合实战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培训、检测服务,项目组分阶合作探究,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按“学做—跟做—试做—独做—创做”五梯度进阶学习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同步提升教师的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实习实训指导、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等职教特色核心能力,提升了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校企生联动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科技研发与培养培训同向强化
针对“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组建校企共同体技术攻关团队,高低年级常驻研创组,企业工程师、培训讲师流动入驻,教师、学生、企业工程师、培训学员、培训讲师等身份互兼互转,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新材料新产品开发、质量检验、材料分析、失效分析、工业诊断、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等;运用分析检测数据逆向工程技术与产品正向研发相结合,加速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新工艺优化、绿色化升级等研发进程,打破外企垄断,推动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师生研创成果产出标准、产品、专利、人才,强化了科技研发与培养培训同向同行,师生服务产业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
“育训研用”模式打破了产教两条线的各行其道,使行业企业与专业群联结成共同体,产教深度融合成为产业必然之选,促使学生以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毕业生全部就业,雇主满意度为97.6%。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两项、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8项、技能竞赛奖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省级以上奖项100多项;学生杨琼思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周凤华从全国6万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入选全国100名优秀代表;毕业生李嘉伟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省南粤技术能手。师生服务中小微企业833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3项,成果转化15项,主要起草国家标准6项,获得国家教学比赛奖9人次,获评国家级别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拥有省级专业领军人才/省名师/省技能大师/省高技能兼职教师10人,建成省高水平专业群一个。学校作为仅有的高职院校代表,在2019年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介绍“育训研用”模式中“服务我国优质产能走出国门,积极携手中国企业走出去”部分内容,产生了广泛影响。
(陈燕舞 路风辉 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