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是时代所需

  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面对教育内外部需求发生的深刻变化,更加清醒认识我国教育发展尚存在诸多不适应,加快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对于加快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相适应,以及营造合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与环境均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是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以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应全球教育发展趋势,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有机对接,在世界坐标系及对比中做强中国教育优势、展示中国教育自信、凝练凸显中国教育特色,从而加快建设同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相匹配、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教育强国的需求。

  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核心是更加显著提升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支撑作用。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重要手段。得益于各级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到2021年底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随着我国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教育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得到彰显。无论是建设文化强国、人才强国,还是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海洋强国等,都需要通过教育提供充足、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更加显著地提升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快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提高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层次结构适应性、毕业生服务重点行业领域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分层分类培训、继续教育和多样化的途径,从调整存量上提升人口和从业人员的生活、生产技术技能与知识掌握、运用水平,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升的双轮驱动,确保到2025年实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3年的目标,实现拓展人口质量红利。

  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关键在于更加明显提升教育对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我国通过“双一流”建设,教育服务科技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教育服务科技创新面临新的需求,尤其是需要提升教育在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以及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度。同时,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在服务和支撑区域发展中有着巨大空间,尤其是围绕国家统筹布局的“四点一线一面”,大力推进区域教育创新试验,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标志。

  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落脚点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加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上面临新使命。人民满意程度,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的落脚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需要持续提高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社会满意度,不断优化教育生态,大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还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社会更多提供再就业培训机会,让教育成为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予更多人生出彩机会、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作者李伟涛 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与信息管理处处长、研究员)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