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之强不仅在于强“师能”,更在于强“师魂”。基础教育教师1568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他们的影响遍及千家万户、渗透到社会最基本单元,他们是“基础的基础”“先导的先导”,不仅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幸福生活,更是筑牢民族和国家精神的第一道防线。《强师计划》以“坚持师德为先”为首要原则,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把加快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作为重点,是真正抓住了“强师之魂”,是筑牢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之基的核心与关键。
忠诚是最好的师德。《强师计划》把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举措,强调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必修课程,这是培养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大国良师的必备要求。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明晰的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站位的问题。“忠诚”是理想信念,是家国情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使命感,要敬畏每一节课和每一个细节,要有以小见大的格局,要有“我怎样教育便怎样、我的课堂怎样我的学生便怎样、我的学生怎样我的国家便怎样”的意识,这种意识既是“匹夫有责”的担当,更是“国之大者”的胸怀和职业信念。
师德是最强的专业。《强师计划》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在资格认定、教师招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年度考核、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这不仅是从教师管理角度提出的要求,更是从教师专业属性提出的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最重要的功能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因此教师最强的专业性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专业能力,更是能够触及学生心灵的专业能力。教师担当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而这绝非单纯凭借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便可做到,更要凭借教师的良好师德和人格魅力。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体现了对师德的高要求和对师德失范的零容忍。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种职业像教师这样能够如此深刻而广泛且长远地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教师一个小小的师德示范给孩子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可能就是一生,而教师一个小小的师德失范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和阴影也可能就是一生。教师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决定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标准严要求,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家庭的梦想都靠教师托举。如果我们把教师的专业性定义为“对学生产生持续有效而正向的影响”,那么毫无疑问师德就是教师最强的专业,师德也就是教师最强的师能。
践行是涵养师德最长效的机制。《强师计划》强调要“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并且明确要求将各类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这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涵养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师德涵养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无论在师范生培养阶段还是职后专业发展阶段,师德涵养没有休止符。师德涵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师德成熟度,所谓“常态化”推进,意味着师德涵养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有持续修炼不断超越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师德涵养必须遵循师德涵养规律。毫无疑问,形成师德的内源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内在道德意愿的形成与日常行为的践行体悟密切相关,因此要将外在规约与内源激励相结合,激发教师师德行为和正面感悟,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关怀是对师德最温暖的滋养。《强师计划》把推动优质师资均衡、破解乡村教师“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作为落实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到乡村去,为乡村孩子插上追求梦想的翅膀,这是新时代对优秀青年的召唤,也是青年教师美好师德的体现。毋庸讳言,巨大的城乡生活差距会让许多年轻人满怀激情而去,满怀失落而“逃”,坚守师德与生活困难的冲突让乡村教师队伍稳定陷入困境。《强师计划》提出支持地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解决教师队伍住房困难问题。通过加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乡村教师在学校有周转宿舍、在县城有稳定住房,让乡村教师安居乐业,这样不仅会让乡村教师生活稳定,更重要的是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国家的温暖关怀。师德就是关怀的传递,涵养教师的师德,是为了让教师关怀学生的生命成长,而师德的生长也要在被关怀的温暖中滋养。因为有了《强师计划》,每一个奔赴并坚守乡村的教师有了温暖的“陪伴”,也有了因“陪伴”而生的温暖力量。
〔作者王 红系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常务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