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幼儿主动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依托怎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礼仪幼儿园开展了“基于幼儿主动学习的小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课题研究,遵循幼儿在主动学习理念引领下“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研究思路,将研究、反思、实践、应用与辐射融为一体,探索出“以游戏为中心”,激发兴趣、开放自主、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幼儿园“主动学习”教育活动新模式。
运用小组活动“焦点五部曲”,创设载体,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
小组活动基于幼儿主动学习,由教师与本组10名左右幼儿形成游戏小组,教师围绕某个主题或关键经验提供足量的开放性材料,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决定怎么玩、和谁玩,教师没有特定的活动组织流程,只做适宜的鹰架,支持幼儿在自身发展水平基础上构建新经验。
主动学习小组活动的组织,通过“焦点五部曲”模式实施,即通过特定性环境、开放性材料、聚焦式开场、自主性探索和支持性互动进行小组活动组织与实施。
特定性环境是指在小组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会围绕不同的活动主题,创设具有一定支持性、倾向性或主题性的活动环境,如在小组活动“落叶”中,教师结合季节的主题将活动环境选在秋天的户外,创设了有一定预告性、主题性的特定环境,为活动的组织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开放性材料是幼儿在小组活动中探索的物质灵魂,没有开放性材料就没有主动探索游戏。因此材料投放要经过认真思考,确保安全、开放、可变化、可操作、可探索等。以小组活动“落叶”为例,教师提供了10种左右不同的树叶,散落在操场中央,旁边的桌子上放着树枝、花朵、贝壳等辅助材料以及剪刀、胶棒、打孔器等工具,这样低结构、开放的材料,支持了幼儿探索落叶的无限可能。
聚焦式开场其实是小组活动组织的开始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以“聚焦”的形式呈现,即教师没有过多的引导,而是聚焦“一个极短小的故事”“一个简单的开放性提问”“一个富有想象或创造力的小情景”或“简单地介绍材料”,起到激发幼儿兴趣、开启活动的作用,聚焦的开始部分就是为了减少对幼儿活动过程的干预,将活动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幼儿手中。以小组活动“种子魔法师”为例,教师讲了一个极短小的“小种子变魔术”的故事作为开场,创设了活动情景与主题,将幼儿自然代入游戏活动。
自主性探索指向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整个过程没有教师主导分步推进的活动流程设计,而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游戏:选择材料、观察、摆弄、操作、体验、表征。教师在一旁观察、记录、不随意打扰,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幼儿学习需要进行必要的师幼互动。
支持性互动指向教师与幼儿的活动互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在支持性互动过程中总结出了“三三三”师幼互动支持策略,其核心就是教师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幼儿探索的真实需要,追随幼儿在游戏和探索中的问题,通过必要的师幼互动策略推进幼儿主动深入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个基本组织步骤既有一定的顺序,又有一定的联系:特定性环境、开放性材料直指活动前预备,力求为幼儿提供“有准备、有选择”的自主游戏活动环境。聚焦式开场、自主性探索、支持性互动直指整个活动的现场组织,力求支持每一个幼儿以“个性化”的过程和方式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焦点五部曲”基本组织模式是整个主动学习小组活动的核心,特别之处便是将小组活动主动权回归幼儿,幼儿在接近最近发展区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探索,教师也从“台前转为幕后”,从“组织者转为支持者”。整个活动真正体现“我的材料我选择,我的游戏我做主”的主动学习观,让幼儿在小组游戏中获得自主、积极、有生长点、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运用小组活动“三三三”师幼互动策略,鹰架游戏,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小组活动“三三三”师幼互动支持策略由三问、三观和三新构成。
“三问”——谨慎地问、适时地问、开放地问。师幼互动过程中,不合适的问题、不恰当的提问时机以及不科学的提问方式都会给幼儿的游戏带来干扰,所以教师要在过程中观察幼儿,捕捉幼儿需要教师介入的信号,抓住适宜介入时机,进行适时的提问。同时要多次审视自己提出的问题,关注是否能够为幼儿解决目前问题提供支持,是否能够引发幼儿持续地深入地思考,所以教师要谨慎且开放地提问。例如:在小组活动“盒子的秘密”中,幼儿拿到统计表后频繁地看着教师,教师及时走过去提问:“请你看一下表格上面有什么内容,它们可能是用来做什么的?”通过提问,引发幼儿观察和思考,大家围在一起讨论并寻找答案。
“三观”——观幼儿、观材料、观问题。在主动学习小组活动中幼儿进行自由的表达与创造,但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观幼儿,在游戏中教师要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游戏行为,快速进行分析,判断幼儿所处的发展水平以及是否需要教师介入。观材料,要观察幼儿选择了什么材料,如何与材料互动,要思考材料的适宜性、层次性以及改进的方法等。观问题,教师要捕捉幼儿遇到和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或思考是否可以成为幼儿下一个经验的生长点。例如:小组活动“我的姓名书”,幼儿会选择不同形式的纸张制作,有的是单页,有的是折页,有的是素描本,材料选择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选择材料的情况,观察会遇到什么问题,最后判断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只有有目的地对幼儿、材料和问题进行观察,才能提出适宜的支持策略,支持幼儿进行不断的探索。
“三新”——新材料、新建议、新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支持幼儿解决问题采取的师幼互动策略。小组活动中经常会观察到一些幼儿遇到问题时会退缩和放弃,教师会根据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解决方法。在新材料方面,会增加材料的数量或者新材料;在新建议方面,会鼓励幼儿进行同伴间的学习或者演示、示范;在新方法方面,会丰富幼儿认知或进行手把手的教等。例如:在小组活动“我的旅行箱”中,新增统计表和笔等材料,率先完成的幼儿可以进行统计,减少消极等待,延伸活动;在“快乐拼摆”中,幼儿想完成冰淇淋车的拼摆,但不知道其样子,教师提供新方法,用手机与幼儿现场上网查找,扩展经验。幼儿新材料、新建议和新方法都建立在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需求上,这便是有效支持,幼儿活动得以继续或延伸。
运用“主动学习小组活动资源库”,扩展内容,助力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
活动中幼儿、教师都是主动的学习者,为了激发教师组织活动的主动性,归纳形成了“主动学习小组活动资源库”以不断扩展活动内容,资源库共分为三个部分:
1.体现四种不同内容来源的小组活动设计范例
四种内容来源的小组活动设计范例包括:源于五大领域关键经验的小组活动、源于幼儿游戏兴趣的小组活动、源于游戏材料的小组活动、源于季节的小组活动。体现的是活动组织与内容的结合,并运用“小组活动计划表”从想法来源、活动内容、材料准备、可能的关键经验、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结束环节7个方面清晰呈现。帮助教师整体了解小组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便于使用和模仿创新。
2.体现活动组织与实施、师幼互动的教育案例
为了提升小组活动组织的水平,通过磨课、园际联动观摩、教研等方式,形成了大量的关注师幼互动、材料投放、教师组织等内容的小组活动教育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小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点。通过一线教师亲身实践与反思所书写的教育案例,通俗易懂,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使用价值。
3.从教研支持角度提供的小组活动典型教研实录
构建了基于支持小组活动的“三轨多层”园际联动教研机制。第一轨是从中心教研组到区域教研组,再到各分园教研组的三级常规教研。第二轨是教师成长学院,分设“青萌”(0—3年教师)、“朝阳”(3—6年教师)、“中盛”(6年以上或获得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的教师)、“卓越”(特级教师、名师、享受区级特殊津贴教师)四大学院。第三轨是依托名园长、名师创立的15个工作室。每一轨通过不同形式、层级、内容,联动教研研究小组活动的不同问题,同时将教研过程形成典型实录,使“真问题”通过“真教研”形成“真成果”,为提升教师组织活动能力提供教研范例支持。
在资源库的基础上通过《读你》《懂你》系列丛书,为主动学习小组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提供更规范的范例和思路指引。
实践证明,通过有计划的小组活动组织与实施,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材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游戏,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可以与同伴、教师互动,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形成了主动学习的品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历时6年多的实践研究,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礼仪幼儿园“基于幼儿主动学习的小组活动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被评为2021年山西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特等奖。课题研究优质实践案例及研究成果率先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学前教育集团9所分园进行教学实践,并广泛应用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辰锦幼儿园等多个帮扶园所。同时研究成果还辐射到全省多个市、县,带动了山西省幼儿园课程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礼仪幼儿园还与四川省西昌市蓝天幼儿园、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幼儿园、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第四实验幼儿园等来自省内外的园所签署“手拉手”协议,研究成果实现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引领和推广。
在共享中发展,在互助中共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礼仪幼儿园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不断丰富研究成果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更科学、更丰满、可操作、有价值、有意义。(安慧霞 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