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成立的首所环保类国家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秉承“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校训和保护绿水青山的情怀使命,把服务社会作为至高追求,将各类真实“做学项目”(“做中学”的真实技术项目)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要求,按能级序化进行整体差序化设计,构建“技术差序”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生态环保人才高质量发展树立了示范。
基础阶段:通识技术激发扎根基层的动力,实现“生态文化润心”
以提升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为起点,全面普及生态环保基本原理、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等方面的通识技术教育,以较容易的公益性技术宣教类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生态环保的科普宣传与实践活动,在“做宣教”中“学态度”。通过增设特色公共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将一、二、三课堂有机融合,确保课程思政全覆盖,在绿色生态文化浸润中不断激发学生扎根基层的动力,让学生理解并认同未来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渐进提升技术获知能力。
基础阶段主要采用差序化提升通识技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扎根基层的情感与动力。首先,通过沉浸体验,激发热爱感知。将“走进自然”等体验类项目融入“生态环境素养”等公共课中,每年组织3000多名新生参观生态环境科普馆、生态植物园和江河湖泊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其次,通过案例剖析,培养建设认知。与企业共建国家空气监测平台、校园污水处理平台等校内实训基地,将“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宣教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编写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美育与生态环境素养》等教材,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再次,通过实践参与,探求扎根觉知。结合“六五环境日”“暑期三下乡”等宣教类项目,依托中国生态环境部门、湖南省生态环境部门等政府部门相关调查类专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企业、乡镇、农村等进行环保科普宣传,开展入户调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基础环境素养。
发展阶段:专识技术培养服务环保的能力,推进“对岗定技施教”
以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作为关键点,开展包括生态环境专门知识、专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等方面的专识技术教育。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生态环保相关岗位,精准确定专业核心技能和核心课程,以渐难的技术服务类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以育人双主体(学校+企业)、岗位双目标(素养+能力)、教学双场所(校内+校外)的方式开展专业课教学,以项目完成情况和态度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通过“对岗→定技→定课程→定教法→定评价”来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学生逐步在“做服务”中“学技能”,提升职业责任感,渐进增强技术践行能力。
发展阶段主要采用差序化提升专识技术的方法培养学生服务生态环保事业的能力与素养。首先,通过样本诊断,提升分析问题能力。将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提供的真实案例分门别类引进课堂,如将长沙环院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校办公司)承接的分析监测项目引入监测类课程教学,将咨询评价项目引入管理类课程教学,将治理监理项目引入工程类课程教学,学生通过案例诊断,熟悉环保项目实施过程。其次,通过方案优化,提升设计能力。以“全国土壤污染源普查”项目为例,针对监测相关专业学生,将“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布点采样方案的制定”融入“固体废物与土壤监测”等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勘察,并编制布点采样方案。再次,通过项目实施,提升执行能力。将“污染源普查”等项目融入监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前期制定的“布点采样方案”,师生共同完成布点、采样工作,仅这一个项目就涉及长沙、常德、岳阳三地共计74个地块和上千个监测样品。通过系统的专识技术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学生对生态环保的专业认知和认同感明显提升。
卓越阶段:特识技术增强职业发展的活力,促进“能力持续发展”
以提升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为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包括内隐知识、攻关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特识技术教育。以较难的技术革新类项目为载体,开展政、行、企、校深度融合,打造“行企校”协同教学团队,学生在“做创新”中“学发展”,树立职业自豪感,渐进提升技术开创能力。在校生和毕业生均可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云学院”技术咨询、继续教育培训等,并在五年内为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孵化支持,打通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桥梁,关注学生终身成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卓越阶段主要采用差序化提升特识技术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促进职业发展。首先,通过项目推广,实现迁移创新。以“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实施方案(湖南)制定”等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筛选类似项目,并将已获成功经验推广至这些项目中。其次,通过工艺改进,实现叠加创新。开发并承接“无动力积木式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等技术革新项目,以新设备、新标准运用为抓手,通过方法比对,开展分析方法、分析条件的改进,师生共同将所学技术方法重组、叠加、优化,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通过技术革新,实现集成创新。师生共同承担“多功能除臭菌剂”等专利的研发、技术成果应用与转化,鼓励学生以项目成果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促成企业新产品、新工艺的产生。通过差序化提升学生特识技术能力和水平,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学院师生共同开发了6项国家行业标准、10余项地方行业标准,获专利40余项,师生共同发明的微生物除臭剂入选湖南八大“黑科技”之一,学生肖化胜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典型人物。
在刚结束的湖南省第十五届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毕业生王周和钟陶陶代表长沙县生态环境监测站获得县市区组“执法与应急监测比武”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钟陶陶获得“湖南省巾帼建功奖”。在湖南省第十四届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向勇带领团队获得社会机构综合组团体冠军和个人一等奖。2016年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分析竞赛中,彭文华荣获一等奖和“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奖选手都特别认同母校注重技术技能提升的培养特色,尤其是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全过程参与,真正实现学生与真实项目、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毕业后能精准就业、快速上手。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全国各地基层一线涌现了一大批生态环保铁军,如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阿盟环境监测站站长王芳一直奔赴在污染防治攻坚主现场,每年行程近两万公里,为全盟每一次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真实快捷的监测数据;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兰州市环境监察部门工作人员马青,人称环保战线上的“花木兰”,数九严寒驻守在企业现场,将一颗赤子之心投入环境监察一线,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保护绿水青山的庄严使命;“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索南杰布是“老西藏精神”“那曲精神”的践行者,多年来扎根西藏基层岗位,“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索南杰布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在他的带领下,安全饮水、通村公路通畅率、村通信覆盖率、通邮率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均达到全部,全乡7个行政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荣获“中央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的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安监部经理周孟春,先后负责过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场馆改造和主媒体中心等重大项目安全管理,在2020年抗疫斗争中数次与死神争分夺秒,仅用9小时现场指挥完成协和医院西院住院部700间病房隔离区改造和ICU缓冲区新建任务,创造了驰援建设雷神山医院11天顺利交付的中国速度;“滕州英才”“滕州工匠”“枣庄市五一劳动奖章”及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好工匠”等荣誉获得者枣庄市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邓涛,承担完成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省市级技术创新项目,大力实施环卫技改创新工程,其工作室被枣庄市总工会命名为“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凭借岗位技能竞赛优异成绩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姜鹏鹏、2019年“全国最美基层环保人”黄道兵、2020年“全国最美基层环保人”苏日珍、安徽省“最美计量人”注册计量师陈曦、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物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世军等一批批行业领军人物、企业骨干力量、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
学院办学40余年,已累计为环保行业培养了5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直接参与解决了全国、省内外多个环保建设难题。如今湖南省各县市区的环保部门的环保骨干大多是环保职院的毕业生,有全国各地环保行业领域环保干部5000余人,基层环保技术骨干、监测、执法人员1.5万余人。学院毕业生“能吃苦、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都在95%以上。展望“十四五”,学院将站在“双高”建设的新起点上,根据“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要求,致力于为祖国的生态环保事业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