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河南科技大学 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创建了全过程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新生态,创新了全要素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新机制,创立了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驱动新工程。

  新生态——创建全过程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新生态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了按专业类招生培养、按专业分流培养、按能力分类培养的“三阶段”人才培养过程,设计了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实践教育“四模块”课程体系,拓宽了“一院一平台”“一院一基地”“一院一竞赛”的“三层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系统构建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1343”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依据。

  2.开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模式

  学校重点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公选课程,形成了由基本课程、创业模拟、专业课程、经验传授等内容构成的1个课程模块;针对不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的,选择建设菁创、管工融合、创意培训等N个实验班课程模块;依据任选课程开设能力拓展公共选修课,面向“四新”专业开设针对性专题选修课程,提供大学生创业基础网络资源选修课程,组成X个选修课程模块。开创了创新创业教育“1+N+X”课程建设新模式,为提升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3.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要求

  近年来,学校制定和完善了《普通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意见》《课外素质教育学分管理暂行办法》等12个教育教学管理文件。改革了学生学籍管理、课程选修模式、课堂教学规范等“三类规定”,主要包括休学创业、辅修双学位、课外培养成绩单、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转换、任选能力培养课程模块、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讲授科技前沿知识等,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4.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新活力

  学校实施“名师讲堂”“互动课堂”“教师讲课大赛”“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教师信息化技术大赛”“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等多个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突出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指导能力等三种能力。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等文件,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学队伍,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师教学的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5.创建创新创业课外培养新架构

  学校积极推进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实践探索,实现了大学生课外培养理论、管理、实践的“三个创新”。提出了大学生课外培养的六大工作模块、十二条培养具体路径、四种素质培养目标和十种能力目标,创新了大学生课外培养理论。将大学生课外培养按课程进行管理考核,建立大学生课外培养成绩单,并纳入培养方案,创新了大学生课外培养管理。大学生课外培养形式丰富多样,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节能减排竞赛”等国家、省级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创新了大学生课外培养实践。

  6.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

  学校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氛围,打造了指导服务平台、宣传教育平台、双创实践平台等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平台”。指导服务平台为学生进行创业个性化指导与咨询,宣传教育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双创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舞台,让广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新机制——创新全要素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新机制

  1.构建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新机制

  学校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始终坚持服务发展导向。洛阳积极培育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六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牡丹、健康养老等五大特色产业,为学校拓展了服务发展空间。学校在为重型装备、农业机械、轴承齿轮等行业服务过程中,打造了一批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丰富了服务发展资源。学校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构建立体多元的交流合作平台,使学校的创新增长效应得到释放,提供了服务发展支撑。坚持服务发展导向、拓展服务发展空间、丰富服务发展资源、提供服务发展支撑,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构建了“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新机制。

  2.构建专业教育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新机制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根据各学科不同特点、专业特征、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紧跟科技创新发展,推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10个新兴专业和3个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了国家12个卓越培养计划、6个“四新”专业和5个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构建了“紧跟创新+促进创新”的专业教育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新机制。

  3.构建人才培养与行业协同相融合新机制

  学校长期以来依托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卓越人才;校地协同育人,着力培养紧缺人才;校校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军民融合育人,着力培养国防人才。积极拓宽产教融合的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逐步形成了协同育人的鲜明特色和发展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协同相融合新机制。

  4.构建双创实践与专业实践相融合新机制

  学校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为抓手,以学科竞赛为动力,强化学科专业实践基地、创新平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的内涵建设,构建了“培养+训练+竞赛”三级循环和“创新平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四层递进的双创实践与专业实践相融合新机制。

  新工程——创立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驱动新工程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质量文化,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引领带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学校启动了双创教育改革引领、开放课程培育创优、一流本科专业创优、基层组织达标创优、教学质量达标创优等五个驱动工程,将创新创业教育根植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质量文化建设之中,创立了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驱动新工程。

  驱动工程启动两年来,新增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4项、“四新”教育研究项目5项以及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4项;新增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45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22项;新增国家一流专业11个、省级一流专业21个,新增国家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34门;新增国家和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各1个;新增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2个、先进个人45人,创新创业教育驱动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五年来,在校大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全国、省级大赛中获奖4471项,其中国家特等奖21项、一等奖276项;完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725项,发表论文861篇。在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摘得1金2银3铜,位居河南省高校首位、全国第17位。2017年学校获得“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连续多年荣获“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等称号。

  先进材料及智能装备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团组织“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荣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百佳社团”称号。学生魏斐入选团组织2017年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校友毛健民创立的广州建德机电有限公司,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中获得亚军;校友闫琳创立的武汉库柏特科技有限公司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亚军,已获1.47亿元风投融资。“小康农民讲习所”发起人、农民创业平台“乐活星创天地”创办者、第四届“互联网+”金奖获得者吴迪探索的“数字农业+扶贫”模式,在南阳、商丘、焦作、长春等地开花结果,带动1.2万人创业就业,创业土地规模达5万余亩,累计创收1.2亿元。他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国青年创业奖创业先锋奖、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CCTV年度“三农”人物、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等荣誉。

  (孔留安 宋书中 徐红玉)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