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内蒙古赤峰建筑工程学校 以鲁班工坊为载体 争创建筑职业名校

  赤峰建筑工程学校是一所以建筑为主打品牌的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82年。40年来,学校扎根农村办职教进而为农民服务,瞄准建筑工程施工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优势专业持续发力,培养了1.5万余名毕业生,培训了3.6万余名企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助力建筑业成为赤峰市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作出了贡献。

  作为内蒙古东部重要的建筑施工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赤峰建筑工程学校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建筑施工周期长,学生至少需要3—4年才能成为合格的技术员,影响了学生成长,也影响了学生稳定就业;二是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单项实训”的教学流程下,学生获得的是零散的技能,不能适应企业总体施工的需要;三是中职专业课教材相对滞后,跟不上现行建筑专业的发展步伐;四是建筑施工环境复杂,不适应成班学生集中实习,实习效率很低。为解决以上问题,学校实施了基于鲁班工坊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仿真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着力解决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缺少真实施工环境、工学脱节、教学理念与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资源滞后、培养“双师型”教师难等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鲁班工坊差异化多层级,人才培养递进式多元化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在施工实践中,需要弄明白“图是咋看的”“活是咋干的”“量是咋算的”,这些都离不开真实的施工环境。

  学校引企入校,共同建设工坊式仿真实训室,这些工坊实训室以土木建筑的鼻祖“鲁班”命名。建设了CAD制图、钢筋工、电工、焊工、木工、建筑装饰、给排水、建筑机械等16个专项鲁班工坊。通过模拟真实施工环境,把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实践,以微缩构筑物施工,体现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多工艺,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实现“工地即课堂、老师即师傅、学生即学徒”的真实场景,师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超市化自主选择实用技能,进而培养初、中、高级技术工人,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缩短了成长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层级化递进式。

  学校建设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个综合鲁班工坊,培养施工员、质量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实验员、造价员等8个岗位的管理人员,彰显了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多元化。

  学校建设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建筑工程识图等3个“1+X”证书合作试点工坊,培养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专项技术技能。建设了48间多媒体教室、10个计算机软件机房,单是专业软件就有十多个种类,满足虚拟仿真教学需要。

  鲁班工坊充分利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资源,由学校主导建立。仿真施工情境较好地落实了“学中心”的新理念,搭建了多层级差异化的实训教学平台,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训解决方案,成为区别于“班级授课制”的工坊组织新范例。

  课程改革理虚实一体,教学改革教学做合一

  学校以鲁班工坊为载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大胆实施教法和教材改革,开发了理论教学、虚拟仿真、真实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包,实施了“教学做合一”的新教法。教师、教材、教法在仿真实训中,互相促进、共同提升、一体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鲁班工坊以“学为中心”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指导。“学为中心”理论倡导教学理念的转变,即师生转变位置,直接面对教学资源,教师是学习建构过程中平等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学习金字塔”理论明确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成效比,如: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小组讨论50%、做中学实践演练75%、教别人马上应用90%。工坊教学中多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演练、马上应用等高效教学法,使教学过程有的放矢,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

  学校提供的“理虚实三位一体”课程资源包,包括导师和技师共同建构课程,建设16个单项工坊课程和2个综合工坊课程体系,每个工坊课程都包括理论、虚拟、实训三类。理论教学资源包,包括教材、PPT、微课;虚拟仿真资源包,包括BIM软件、网络课程;实训资源包,包括单项工坊技能实训和综合工坊技能实训,实训以多个项目和模块方式呈现,理论和虚拟服务于实训,融入实训项目。课程资源在网络平台推广,为学生实训和社会培训服务。

  鲁班工坊实施“教学做合一”项目教学法。即:每个工坊内组建若干个项目部,项目部负责人是导师,技术主管是“双技师”(企业一个,学校一个)。学生分项目部,每个项目部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部内实施异质架构:优生与后进生搭配、男女搭配、性格内向与外向搭配。部间实现同质:各个项目部间要基本均衡,不能差距太大,影响公平竞争。实施过程中,学生按角色分工,安排技工和管理人员岗位。融入团队意识教育内容,商定部名、部训、部歌、部旗等文化标识。

  项目教学流程分五步:明确项目目标—自我研学—合作互学—展示促学—考核评价。教学就是完成项目,导师或技师要进行技术交底,明确要实现的目标;项目部学生或员工分工协作,先自我研学,明白任务,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再合作互学,互相研讨,形成优化方案,合作完成项目;在规定时间完成项目后,各项目部分别展示成果,比较优劣,取长补短;最后是考核评价,由技师评价+项目部间评价,形成日赛积分,长期积累形成月赛积分,计入学生学分。

  教学模式岗、课、赛、证融通,实现四链贯通目标

  学校创新了“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即:“岗”是因岗设课,根据企业岗位工作需要和岗位核心素养、核心技能需要,建构学校实训培训课程体系,岗位标准对接课程标准。“课”是以赛促学,无论项目教学还是单兵训练,都以竞赛为组织形式,课课赛、组组赛,日积月累,形成选拔,通过学校每年的专业技能大赛选拔最优选手,组成集训队参加市赛、区赛、国赛,竞赛标准对接课程标准。“赛”指长期的竞赛环境积能成技,形成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竞赛标准对接颁证标准。“证”是通过鉴定机构或第三方评价考核,发放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岗位标准对接颁证标准。

  岗位、课程、大赛、颁证标准的统一,形成一个有机融通的链条,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岗课赛证形成循环,凸显了职业特色:岗位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教育,竞赛对接创新,证书对接人才质量。融通岗课赛证的目的,解决了传统的人才培养不能“适销对路”、技术技能不能及时更新等供给侧问题,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教师工坊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培养快速成“双师”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一直以来存在培养难、培养效率低的问题,因为他们一方面必须是合格的教育者,另一方面要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等。

  学校建设三级教师鲁班工坊,制定了《“双师型”教师三年成长规划》,有计划地校本化培养“双师型”教师。鲁班工坊把施工现场由工地转移到学校,位置的变化,把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放在了同一片实训场。教师成为鲁班工坊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教学相长中,初级“双师”成“工”(技术工人),中级“双师”成“员”(建设企业管理人员,俗称“八大员”),高级“双师”成“师”(建造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通过这个新载体实现了教学相长、校企互促、校政互动、多方共赢。

  三级教师鲁班工坊促进了专业课教师的快速成长,节省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成本,提高了培养效率。建筑施工专业的教师们有十余个课题立项或结题,几十篇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双师型”教师比例由37%提高到96%。已经有26人考取建造师、造价师,有35人考取了考评员,有48人获得技术工人等级证书和“八大员”证书,成为实力强劲的“双师型”教师。

  引领专业发展,一切服务社会

  学校组织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技术工人培训、建设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累计已达36000人次,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持。参与了南台子乡十个全覆盖项目,以“赤建师生真情在,助力十个全覆盖”的口号开展公益帮扶,在老乡家吃住,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性就业技能实训基地”,被认定为自治区“学生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学校”。2020年,获“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称号。同年,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顺利通过验收,成为自治区级骨干示范专业。

  鲁班工坊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仿真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在赤峰市、自治区推广应用。项目重要成果之一鲁班工坊教材——《建筑施工专业综合实务》,不但在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使用,还被列为中、高职通用的“十三五”规划教材,发行到湖北、陕西、江西等地中高职院校,累计达3.6万余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毕业生,从企业跟岗实习到顶岗工作的成长期减少了2—3年。学生技能成长突飞猛进,138人次获得市、自治区、国家奖励,土木水利类3个赛项连续4年获得赤峰市、内蒙古自治区土木水利类大赛一等奖;2020年和2021年,有3个赛项获得国家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奖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被高一级院校免试录取。

  就业毕业生的“双证书”(毕业证和技术等级证)获取率从34%提高到97%,对口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显著提升,学校在校生由不足800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余人,提高了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

  赤峰建筑工程学校的改革创新成果,面向建筑专业大类,扎根生产实践一线,服务产业发展,一切服务社会,成为可以推广的范本。

  未来,学校将继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的质量品牌,努力创建建筑职业名校,培养建筑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陈生 刘伟 夏晓红)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