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后印发的第二个国家级美育文件,五年之内两度发文,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学校能否切实落实有关指示精神?人们对于美育的认识能否跟上?具体实施是否符合美育规律和现实基础?能否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认识存在偏差,学校美育就会走入误区
到底什么是美育?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实践一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做法都不一致,美学界、教育学界、艺术界等都有自己倾向性的理解。比如,美育是美学教育、美感教育、感性教育、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等等,这些理解都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不能说是错的,但至少是不全面的,有的甚至是片面的。这种片面性势必导致实践层面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因为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学校美育的内涵与价值,致使美育长期以来不被重视;二是导致美育实践出现了种种误区,如把美育变成了美学理论、艺术知识的传授以及艺术技能的训练,把美育等同于音乐课和美术课,等等,进而导致了学校美育实践中存在的技术化、专业化、功利化等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从育人的高度和视角来理解美育的内涵与价值。
理解内涵价值,学校美育方能把准方向
关于美育的内涵与价值,国家两个美育文件已经给出了标准的答案,可以说是澄清了长期以来的种种认识误区,让我们的认识转型升级了。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这就是美育的内涵。而美育的价值不仅体现于提升审美素养,而且还体现在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我们天天在上音乐、美术课,就是天天在进行美育,偏离了以美育人正轨的艺术教育,那就不是美育。比如说,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当成是艺术教育全部的固化思维,艺术教育的功利化与技术化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艺术天赋和兴趣爱好被扼杀,这样的艺术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就不能称其为美育。而其他学科巧妙融入美育教学资源,具有美育意识,能够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那也是很好的美育。
所以,我们既不能认为只有艺术才是美的,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甚至是技术教育,也不能认为艺术教育一定就是美育,特别是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需要美育,无论是专业艺术人才还是基础教育艺术教师的培养,既需要技术的训练,更需要美育的滋养,因为他们首先是美育人才。艺术是美的结晶,艺术美育当然是最好、最美的美育,但美无处不在,美育也无处不在,学校美育就是要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乐于享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美人”。
聚焦关键问题,学校美育才能精准施策
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要把握好哪几个关键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回答。这四个关键词是:以美育人,面向人人,教学创新,评价推进。
关键词一:以美育人。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学校美育工作时常被功利和技术所绑架,育人意识较为淡漠,育人成效相对低下。无论是美育课堂教学还是课外美育活动,特别是艺术展演,功利化、技术化倾向较为普遍地存在,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不只是没有育人,反而因为一味的功利化追求和枯燥的技术化训练而“伤”人。那么,学校美育究竟怎样才算是育人呢?很显然,只有当美育能够体现审美、情操、心灵、创造性教育等基本属性,能够承载和实现美育所应有的价值功能,即不仅能提升审美素养,还能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才是真正在育人。因此,新时代的学校美育必须坚决杜绝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功利化追求,必须切实扭转美育技术化、专业化的倾向,要遵循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的理念,要拥有让学生“带一片音符去未来”的情怀,真正让美育回归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正轨。
关键词二:面向人人。建立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和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但从目前全国现状来看,美育实现面向人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建立对美育基础薄弱学校的帮扶机制,努力确保乡村孩子有课上。学校美育目前还存在地区、城乡、校际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的乡村薄弱学校甚至还存在美育空白。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多措并举,包括定向培养全科教师与培训兼职美育教师,加强城乡美育资源配置共享,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加强高校与社会力量定向精准帮扶力度。二是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着力提升美育活动参与面。没有实践体验的美育不是真正的美育,而艺术展演是学校美育实践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展演活动必须体现全员性与群体性。据悉,相关部门正在研制《大中小学艺术展演综合改革方案》,强调展演项目必须与课堂所学相对接,努力实现“艺术展演人人都能参与、展演舞台属于每个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三:教学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永远都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词,美育同样如此。对于美育课程的改革创新,我们要准确领会以下三点:一是树立学科融合理念,这既是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模式创新的根本遵循,要将美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各学科与各环节。二是要把握好“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实质。这里的“+”并非简单拼凑、单向而行,而是以艺术审美体验为中心环节,三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学以致用,共同构成完整的美育教学活动。三是教学改革要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演)”。其中,“教会”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注重强基础;“勤练”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审美体验机会,强调重体验;“常展(演)”是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艺术专项特长的平台,鼓励乐于表现的学生。以上三个方面,从基本理念到教学模式再到具体实施,构成新时代美育教学改革新样态,最终实现丰富审美感知、加强艺术表现、激发创意实践、增进文化理解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四:评价推进。国家大力推进美育评价改革,目的是把长期以来美育评价的“软要求”变成“硬指标”,以切实发挥评价对于学校美育工作的引领、推动和倒逼作用。国家对于美育评价设计的是一套组合拳,包括:建立三项评价制度与推进四项评价改革。三项制度即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学校艺术教育自评公示制度、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四项改革包括中小学美育评价、高校美育评价、美育督导评价、美育问责评价等四个层面,以及学生、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等四个维度的全方位改革。当然,在这套美育评价改革组合拳中,重拳莫过于“美育进中考”,这是当前整个学校美育工作必须冷静面对和努力探索的关键与敏感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广大学生与家长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务必慎之又慎,切勿操之过急,要以维护学生利益和身心健康为前提稳步推进实施。
(作者郭声健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