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设计学习情境如何体现真实性

  前几天,同事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上学后才发现,忘了让家长在疫情防控回执单上签字,按照班上的规定会扣掉她的日常行为积分。怎么办?她急中生智,模仿爸爸的字迹签名,之后将疫情防控信上的内容归纳为5条记录下来,回家后告诉爸爸一条一条地背。最后嘱咐爸爸:如果老师给你打电话,问你回执单上签的字为什么与平时不一样,就说已经认真阅读了通知,然后想要锻炼我,就让我代签了。明白了吗?

  我笑过之余,思索起这个故事对教师设计学习情境的意义。教师要收家长签字的回执而学生忘了(真实的困境),不仅会被批评而且还要扣积分(利益受损),学生只好千方百计采取弥补措施(学懂并教会他人)。这里暂且不谈如何面对小孩说谎的教育,但这件事的确启示我们:最能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情境应该包含几个关键元素,那就是真实问题、困境挑战和切身利益。如果一个学习情境能具有这些元素,学习者必然拥有强大的驱动力;如果仅有其中某个元素,也会促使学习真实而生动起来。

  目前,关于学习情境设计的指导文章和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学习情境设计的案例也可谓多如牛毛。但在教学实践中,按照书籍理论和参照他人案例设计出来的许多学习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达成学习目标的作用微乎其微,许多时候还有画蛇添足之嫌。比如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常见虚拟、表演等情境,有的似乎还弄得特别热闹,但极少触及学生情感、引发深度思考。比如数学、物理等学科,为了实现“学以致用”,刻意与当下社会的某些热点挂钩,让学生去计算、分析工程师和科学家已经解决的问题。这种学习情境看起来添加了“生活味儿”,实际上起不到挑战学生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因为学生感受不到情境带给自己的困窘,以及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联。

  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应该追求可能的“现实存在”,其中的“现实”除了指眼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之外,它同优秀小说、戏剧的“真实性”一样,还包含虚构出来的符合生活实际并能够引起人们共情的“现实”。举例来说,我校高中某班学生在生物教师指导下,经过两年时间的调查研究、对比实验,解决了校园里3株桃树在果实未成熟之前大面积“落果”的问题。这种学习情境具有典型的解决眼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真实性”特点。

  “困境挑战”也应该成为设计学习情境的追求。学会学习的根本是能够解决问题,多个问题的集合就形成了“困境”。学习情境一旦带有“困境挑战”特点,就能够刺激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在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解决方案。作文训练中,与其让学生写一篇反驳他人观点的文章,不如让他们先去游说反对他们做某事的教师或家长,游说效果也纳入写作评价之内。最后写文章将双方观点表达出来,这样的文章就更具思辨性。实地测量面积、高度之类的学习任务非常普遍,学生做起来也比较顺手,但这种学习任务达到的目的往往局限于知道怎么做,不能升华到创意解决问题的高度。如果适当增加“困境挑战”,比如时间、工具、场地等限制,以及结果呈现的特定要求,那么学生就会调动各种能力,运用多种要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尽管学生没有成人化的“切身利益”,但荣誉、奖惩等各种评价是会影响其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因素。真实的学习情境需要根据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量规,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些评价就是学生最大的“切身利益”。为了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获取“利益”的途径,设计的情境中各环节除了具有科学、易操作的评价量规之外,还要具备内容层级与完成方式的选择性,以实现学习情境的个性化。个性化后,“切身利益”才能最大化。例如初中地理、生物教师将学校的“开心农场”承包给学生小组,然后提供各种栽培、管理方案,由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师生共同评价种植过程,尤其是种植的收获要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来评判。

  当学习情境设计出了“真”问题,并具有困境挑战性,又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那么真实的学习就会由此发生。

  (作者曹书德系北京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