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太空中的航天教育

  1970年4月24号,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我国探索太空的帷幕。当时的人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喜悦,尽情享受航天科技带来的新奇和快乐,这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

  其实,我国航天科普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进入新世纪以来,“希望一号”“八一·少年行”“西柏坡号”等科普卫星陆续发射,许多学校的航天实践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从某个角度来说,中小学开展航天科普活动,也是为了实现在这一领域与世界航天教育的对接。

  2009年12月15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首颗公益小卫星“希望一号”顺利送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希望一号”科普卫星是中国青少年参与研制的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主要飞行任务是搭载青少年提出的“天圆地方”科学实验方案、建立业余无线电空间通信、进行太空摄影,对于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青少年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培养青少年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2016年12月28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此次任务还搭载了我国首颗中学生全程参与的“八一·少年行”卫星。卫星长约12厘米、宽约11厘米、高约20厘米,入轨后搭载的四大载荷将完成对地拍摄、无线电通信、对地传输音频和文件以及快速离轨试验。在轨期间,卫星将支持开展多种学生主导的航天科普活动:跟踪拍摄雾霾、台风等天气现象,进行一定的气象观察数据积累,支持全球无线电爱好者开展通联活动,等等。学生还将实时监测卫星运行状态,通过观察轨道参数等数据,验证所采取的措施对于帮助卫星快速离轨的可行性,为未来清理太空垃圾贡献力量。

  2020年7月3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西柏坡号”科普卫星。“西柏坡号”科普卫星是中国研发的青少年科普卫星,主要用于航天科普教育推广,开展对地遥感、图像语音数据传输、在轨编程等科普实验活动。卫星的发射状态重量约3公斤、设计寿命6个月,搭载了一台微型光学遥感相机、一块可由地面注入程序的可编程教育载荷、一个天地对比实验室载荷,可以实现回传地面影像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物理实验数据比对等功能。

  2021年12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化身太空教师,“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天宫课堂”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继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后的又一次创举。从神舟十号到神舟十三号,从天宫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两次太空授课彰显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也打开了学生认识太空的大门。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