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UNDP)发布特别报告《人类世背景下人类安全的新威胁:需要更有力的团结》(NewthreatstohumansecurityintheAnthropocene:Demandinggreatersolidarity)。距离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预定实现日期越来越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人类安全这一概念,意在让世界各国从人类命运和个体安全两个维度,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全球治理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安全报告显示,全球每7人中就有6人感到不安全。没保障、不信任等人类安全心理危机对个体健康和世界良性发展造成了巨大困扰。良好的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还可以提升其安全感,构建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全球治理体系意义重大。
可持续发展须关注并提升人类安全感
人类安全面临着自身发展方式带来的新威胁,不安全感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困扰,关注并提升人类安全感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调查发现,“越发展越不安”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报告中指出:“我们面临着一个发展悖论。尽管人们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更健康、更富裕,但这些进步并没有成功地提高人们的安全感。世界各国均如是。这种发展悖论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造成的不确定性之前就已经存在。”发展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更广泛的自由,结果却是发展与人类安全之间形成了一种悖论。
恐惧比利刃更伤人,全球发展不会自发地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安全感。现实情况是,人类正在使自身生存所依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也越来越不稳定。这正是该报告使用“人类世”一词作为历史界定的原因,即人类成为所在行星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正是人类使得地球进入生物圈发生根本改变的时代。
安全感与信任感密切相关,安全感缺失的同时信任感也在流失。没有信任也就没有真正的合作,甚至和平共处都很难实现。缺乏合作意味着获得支持与帮助的可能性在降低。报告指出,许多重要的团体乃至国家之间信任度不断下降,这导致诸多关乎人类命运和利益的重要决策难以取得预期成果。
信任是团结的基础。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要营造安全的环境和氛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报告特别强调,“并不是每一个安全行动都会带来更大的人类安全”,因为在以个人或者小团体安全为核心的行动中往往会以牺牲他者或者其他群体安全为代价。损人利己的行为模式无法给人类带来安全,团结才能攻坚克难。
为遏制人类不安全感进一步蔓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了“感知人类安全的实验指数”来监测人类不安全感的变化与走势,分为“暴力冲突”“社会经济”“个人和社区”三个维度17项指数。在暴力冲突的不安全感维度上,该指数使用反映对涉及居住国的战争、内战或恐怖袭击而担忧的变量;在社会经济不安全因素维度上,该指数使用代表明确担忧失业、无法让孩子接受教育和实际剥夺健康、粮食和经济安全的变量;在个人和社区的不安全感维度上,该指数使用犯罪风险、由于安全问题而改变的习惯、对社区安全的看法以及对特定风险评估等变量。这些不安全感反映了人类对免于匮乏、免于恐惧和免于侮辱的自由诉求。这与《世界人权宣言》所定义的共同愿望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关于人权的描述相一致。
人类安全对教育发展提出诉求
人类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教育系统需要正视并尊重人类身心发展的健康需求。否则,教育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反教育的行为。
教育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调查发现:“2021年,尽管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总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新冠肺炎疫苗在一些国家变得更容易获得,但全球预期寿命连续第二年下降。与疫情前相比,平均下降了约1.5年。”这说明一味追求发展、追求增长往往会适得其反。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教育要教会人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构建良性发展的世界秩序,实现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教育要教会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类安全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不安、恐惧、易怒、不幸、无助等负面心理对人伤害深重。安全是一切积极心理的基础,教育有责任唤醒人们对人类安全状况与安全心理需求的认知,帮助人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类安全观。其内涵包括:经济安全,即来自工作或来自社会网络安全可靠的基本生计保障;粮食安全,即为获得基本食物做好物质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准备;健康安全,即具有个人医疗保健和(国家或地区)公共卫生保护性方案;环境安全,即能够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退化带来的资源稀缺问题;人身安全,即具有遏制暴力冲突、人权侵犯、家庭暴力、儿童虐待以及自残暴力的人身安全;社区安全,即能够免受社区压迫性做法和种族冲突带来的苦难;政治安全,即免于国家压迫和人权被侵犯。人类安全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维护人类安全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儿童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调查表明,在惊吓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安全感和抗压力都远远低于同龄人,且不安全感容易伴随终身。恐吓是一种典型的反教育行为,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普遍存在。学校要培养具有安全感的人,就需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要通过反对校园歧视、校园暴力,抵制教师言语侮辱和家长行为暴力,制止非人性化口号,反对过度竞争和过度教育,营造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互相帮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
解决危机需要人类共同努力。教育有着强大的再生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势在必行。针对人类安全的全球教育治理,应该由主权国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以及跨国公司和智库等国际社会各利益相关方通过协商共同维护人类安全。
各国须将人类安全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人类安全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需要将人类安全教育内容纳入世界各国的课程体系。我国也要将人类安全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首先,人类安全课程应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其次,人类安全课程设计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对人类终极关怀为宗旨,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人类安全内涵为基础,以国家现有课程体系架构为依据。再其次,基础教育阶段的人类安全教育内容需要融入学科教学,并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块。人类安全教育内容与生态文明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等内容密切相关,融入课程的设计不会增加学校负担,同时有利于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各国应定期开展青少年不安全感动态监测。报告反馈,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整体缺乏安全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调查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军事冲突、社会迫害以及过度教育和升学的压力让儿童和青少年痛苦不堪。儿童理应在和平安全的环境中成长。联合国鼓励各国以3—5年为一个周期,对本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安全状态和安全感进行监测。每一个周期监测的主题可以根据人类安全问题新进展而不断变化。各国根据调查结果积极为儿童和青少年营造和平、公正、包容性的成长环境,使其享受有尊严的教育和生活。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有调查表明,如果个体在安全感高的环境中长大,成年后更容易产生亲社会型人格。反之,则容易产生反社会型人格。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人类安全教育的第一原则。人类安全教育的范式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学者为中心。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其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在开展人类安全教育时,教育者要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指导,让他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他者的关心与帮助。
(作者郭元婕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以海淀区为例”[GYC201800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