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怎样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机地融入外语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值得认真深入探讨的问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采用突出教学目标的精准性、内容组织的体系性、流程设计的渐进性和评价反馈的整合性的策略,本着“溶盐于水”的思想,确立了基于校本文化(“浙商文化”和“诚毅勤朴”校训)的高职外语课程思政课堂革新设计理念。
“行业英语(财经类)”课程是学院针对大一新生在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了解财经职场英语交际的基本知识,掌握财经职场基本英语技能,熟悉并掌握基础财经专业词汇和术语,全面提高在财经职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英语做好准备,同时提升职业能力和后续发展力。
突出教学目标的精准性,构建基于校本文化的课程目标
为突出思政目标的精准性,让课程思政教学贴近学生,学院教学团队在从教育政策、课堂理论和外语学科特点三个视角系统性分析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体现浙商院特色的“浙商文化”和“诚毅勤朴”校训文化融合到课堂教学目标中。具体课程目标如图:
突出内容组织的体系性,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培育体系
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主线,以立德树人为统摄理念,基于“知识、能力、价值观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外语课程思政培育体系,即“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传承和传播能力”培育体系。以“行业英语(财经类)”为例,该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为深谙“财经行业涉外职场”专业知识、具备“财经行业涉外职场”交际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传承“浙商文化”和“诚毅勤朴”校训文化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突出评价反馈的整合性,构建多元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方式
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主体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了基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塑造的多元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方式。以“行业英语(财经类)”为例,该课程的评价不仅包括显性的财经行业涉外英语知识、涉外职场沟通能力,还包含了隐性的价值观塑造相关的浙商文化、校训文化方面的内容。
突出流程设计的渐进性,践行教学目标分类教学
基于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对单元相关知识、能力、文化和思政元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的层级,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助力学生将相关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行业英语(财经类)”课程的第7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整体产出任务为:用英文撰写基于个人消费开支数据和理财计划的个人财务报告(包含具体的数据图表描述和分析);树立基于“诚”“勤”“朴”的“君子爱财,‘用’之有道”的价值观,并外化于行。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学生在依次完成英文个人消费开支描述、个人预算制定与个人理财计划制定的对话、篇章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英文个人财务报告的单元整体产出任务。
课堂革新实施成效
新时代教育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浙商院团队按照“溶盐于水”的原则,践行了基于校本文化的外语课程思政课堂革新。实践证明,课堂革新不仅得到了教学实施客体(学生)的正向反馈,也得到了教学实施主体(教师)的认可,尤为重要的是获得了来自校内外的认可。以此次课堂革新为基础撰写的案例先后在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评比中获得校级二等奖、市厅级一等奖,“行业英语(财经类)”课程也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从学生层面的教学效果数据看,学生对在外语课程中进行基于校本文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比较认可的,普遍认为教学内容有亲切感,接受度很高。从教师层面的教学反馈看,教师们普遍意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中自觉加强中国文化和校本文化的输入,主动避免“思政目标脱离文本、思政内容和外语教学内容相割裂、填鸭式灌输思政元素的教学策略、缺乏具有价值导向内容的有效教学评价”四大误区,从而显著地提升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外语课程思政需要每一名外语教师树立价值引领意识、明晰育人目标,并将育人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协同发展。做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育人实效是一个精益求精且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更是新时代赋予外语教师的重任,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需要更多的高职外语教师行动起来,群策群力,不断践行“溶盐于水”、润物无声的外语课程思政课堂革新。(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