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认为经典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体验,总是能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认知,这就像西谚所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郭初阳主编的这套《非一般的语文课》,对初中语文课外必读书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诠释和导读,给人带来不同的打开方式和认知方法。
既有价值观引领也有方法论开悟的导读
好的导读应该既有进步价值观的引领,也有方法论方面的开悟。江弱水导读《朝花夕拾》,特别看重鲁迅尊重儿童天性的先进教育理念:“长大以后,他(鲁迅)才知道原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朱子的教训,无疑是对儿童精神上的虐杀。”鲁迅在“别求新声于异邦”之后,始终在践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儿童观,儿童是独立个体的价值观,儿童更应该享有权利的人本主义理念。
导读也梳理了传统文化对儿童活泼好动天性的爱护:“孔子就赞叹这样一种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还有西晋左思《娇女诗》,杜甫《百忧集行》,李商隐《骄儿诗》,王阳明《训蒙大意》,这些都是通达人性、合乎现代精神的文化遗产。诠释经典,理所当然地承担着激活进步价值观、扬弃落后观念的责任。王崧舟导读《西游记》,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孙悟空人生成长、人格完善的历程,角度新颖,针对性强,对初中生的人格成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濡染熏陶的作用。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老师很好地示范了如何运用人格理论进行分析,就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对经典中所蕴含的深意探幽发微。
语文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语文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郭初阳导读《昆虫记》,将这一点发挥到极致:一方面是法布尔此书可谓科学与艺术水乳交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郭初阳在阅读技巧与观察方法、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方面的悉心引导。比较阅读,引物连类,版本校勘,是郭初阳运用自如的阅读方法。他从杜甫“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说起,引出“爱昆虫也就是爱人类自己”的观点,联系拉伯雷的《巨人传》、李清照的《点绛唇》、《论语》《庄子》《孟子》,最后以冯至、卞之琳的十四行诗收束,印证“中国文化里亦有众生平等的意识,契合动物保护的现代伦理”,“提醒我们不可在书里迷失了自己,独立思考才是最要紧的”,古今中外,熔于一炉。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郭初阳对法布尔如何观察昆虫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以列表的形式呈现26篇里与‘观察’相关的句子,看一看法布尔到底是如何观察的”。表格通常包含篇目、页码、原句、观察者的行动及状态、工具等。如摘录《大孔雀蝶》的句子:“我只是凭着观察者的简单习惯,把它关了起来,时刻密切注意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观察者的行动、状态:时刻密切注意。工具:金属网罩。我想,郭初阳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摘录26处原文里有关“观察”的句子,然后进行归纳分析,是因为他想让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深刻印象——法布尔耐心观察,监视倾听,实验证实(或证伪),之后是认真记录,分析习性,做出归纳,得出结论。科学研究首先体现为严谨细致的观察,在此基础之上的分析归纳才能做到有根有据,所得出的结论才能经得起质疑。
好的导读重视产生新知识的知识
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生成性知识,好的导读特别重视能够产生新知识的知识,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老智慧。
颜炼军对《麦克白》所作的导读,既有冷门有趣的有关女巫的陈述性知识,又有发人深思的有关人性善恶二元论的抽丝剥茧的生成性知识。人性的善恶,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形而上的抽象命题。“麦克白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恶念一步步侵蚀正常心智的过程,被精彩地表现出来。”善恶之间的战斗本来是一个抽象的命题,但此剧借助女巫的诱惑与麦克白夫妇的堕落,呈现出邪恶是怎样在堕落者心里逐渐占上风的。“被灵魂马车中的‘劣马’主宰,导致麦克白失控。他的痛苦在于仁心未泯,时常意识到灵魂的堕落,享受成为国王之快意的同时,痛苦也纠缠着他。”“三个女巫和麦克白夫妇,一方代表来自魔鬼的诱惑,一方是纯洁灵魂的堕落,可以说是蛇、亚当与夏娃的某种变形,这堪称莎士比亚版的失乐园故事。”文学母题、哲学命题与宗教教义,相互参照、比对、生发、印证,这就是具有方法论色彩的生成性知识。审美体验、人格养成、道德教化,是打开莎士比亚戏剧的方式:“按悲剧的基本功能,在目睹一个人因魔鬼诱惑而不慎堕入邪恶的万丈深渊,历经痛苦挣扎与反抗,最终毁灭后,观众的内心也得到了某种‘净化’。愿我们的阅读分享也能达到这个效果。”这一番夫子自道,点明艺术所追求的真善美,兼具审美、伦理、科学的多重功能。
西渡集诗人、诗歌批评家、中文系教授三重身份于一身,因此在导读《艾青诗选》时,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艾青的想象中带有精确的观察,这跟他受到的绘画训练有关。艾青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基于精确观察的,同时又有情感的温度。”这是对艺术特征的准确把握。“艾青能够走向他者,他有一种理解他者的能力。”这是对诗人所具有的同情心、同理心的把握,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熏染和导引。
黄晓丹导读《儒林外史》,既有对讽刺艺术的探讨,也有对风雅的归纳——“高雅与否,道德与否,不是看人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而是取决于心灵层面的真实”,还有对制度、文化、历史的拓展。舒羽导读《简·爱》,抓住三重考验——“性格与环境、出身与社会、情感与理智”来作分析,试图在美育教育中兼具人格教化之功。
这套书面向初中生诠释经典,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能够让师生在知识积累、方法训练、审美体验、人格养成方面有所收获,不啻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
(作者苏祖祥系湖北省仙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