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我所爱”又不为所困需好好修炼
白禧瑜(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班2020级本科生)
新闻回放
中青校媒一项调查显示,83.02%的受访大学生会因收获喜悦和内心满足而为兴趣买单。手办、盲盒、潮玩、文创……这些在传统消费观念中可能不被考虑的产品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吃香。
主持人语
姚泽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伴随着消费主体的迭代、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兴趣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开始火爆。但是,在追求“兴价比”的同时,也应当保持理性,适度消费,莫忘“性价比”。“性价比”不仅仅表现在理性消费上,还要能够辨析购买冲动。三名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兴趣消费现象进行了讨论,让我们一窥大学生的消费观。
想要“买我所爱”也“爱我所买”,就要平衡好感性和理性的度。纯粹从理性出发,每买一件物品都货比三家、处处计较,未免把购物变成一件令人疲惫的任务,容易导致购物快感的丧失。但仅以感性驱动的消费也容易给生活带来负担。如盲盒,除了作为摆设品以外没有其他使用意义。在“抽盲盒一时爽”的快乐过去后,可能是物品的冗余堆积。这种不加思考就盲目购买的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在有限的预算里,买了这个就买不了另一个,而且还会抑制购买者的喜悦。可见如果感性和理性失衡,对年轻的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体验。
那么究竟该如何把握好感性和理性呢?兴趣消费应当遵循“追求兴趣爱好和使用功能统一”的原则。在购买喜欢的物品前不妨先冷静一小会儿,思考是不是真的喜欢,有什么使用价值,是否真的需要,自己的预算是否充足等。对于手办、盲盒等摆设品,尽量少买或控制一定时间段内购入的数量。如果确定真的要购买也尽量择实用而购。在众多周边产品中,既有手办等摆设品,也有钥匙扣、雨伞、杯子、衣服等兼具实用功能和人们所喜爱的IP角色的物品,购买后者,不仅利用了物品也可以收获同等的快乐。
年轻人以兴趣为导向购物,展现自我个性,也收获了快乐,本是好事。但兴趣消费的天平上,感性在左,理性在右,只有当两者平衡时,才是合理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既“买我所爱”又不被所买物品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