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一体四式”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横跨9+学科—— “卓越班”:激活教师教育一池春水
编者按:教育部等八部门近日共同发布《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在新时代要“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推动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并不是一个新命题,我国的一些综合性大学本身就具有深厚的师范教育底蕴和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当前,如何发挥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助推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更进一步说,如何办好教师教育,做好综合与教师教育特色两篇大文章,是摆在这些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王亚平和叶光富演示太空抛物,一个冰墩墩在两位航天员之间来回做着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实验不正好可以用本学期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吗?地球上的屏幕这端,河南省某中学刚入职半年多的初二物理教师和紫秋,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眼中好奇的“小火苗”。随后在课上,她向学生详细解析了太空抛物的奥秘。课后,不少学生欣喜地对她说,通过这次学习“对物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物理和万事万物息息相关”。
利用有趣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紫秋有点“小自豪”。在她看来,自己教学能力的养成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尤其是母校河南大学“卓越班”的培养。
2014年、2018年,教育部曾两次遴选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单位,河南大学均作为唯一的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入选其中。项目落地7年多来,河南大学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成效如何,中学作为检验方是否认可?在国家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背景下,该校的实践又提供了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适教+愿教:让最合适的人来当教师
“‘卓越班’是学校落实‘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的主要载体。”项目负责人、时任河南大学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刘志军介绍,学校在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架构了“一体四式”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
一体,指的是本硕一体;四式,指的是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卓越化、资源平台联盟化、专业架构多元化、培养过程精细化。项目采取“横跨9+学科”的顶层设计,依托教育学部,统筹各行政部门和相关学院,从2015年开始在大四学生中通过选拔组建“卓越班”。
“该项目是集全校之力的一个系统工程。项目执行团队以项目负责人—牵头导师—班主任为核心,教育学部统筹负责卓越班的培养工作,教务处联同研究生院、学生处以及各相关学院,着力做好管理和支持工作。”教务处处长张向东介绍说。
截至目前,“卓越班”已招收七届学生。自2018年第一届“卓越班”毕业生在各自就业的中学创出“口碑”以来,此后几乎每一届毕业生都备受省内外知名中学的“青睐”。
“卓越班”成了就业的金字招牌,项目牵头导师、教育学部教授李桂荣深感欣慰,但并不认为选拔学生可以就此“躺平”。
“‘卓越班’的定位是培养卓越中学教师,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最适教乐教的学生选拔出来。”李桂荣坦言,相对于同层次的师范
类高校,综合性大学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比较突出。然而正因如此,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发展预期,从教并非多数优秀学生的最初志向。
至少,和紫秋刚进校时就不这么想。教师职业背后的稳定、编制、长假期等长辈看重的“优越条件”,和紫秋并不在意。她本科学的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此前的职业理想是做女程序员——高薪,而且很“飒”。
到底怎样选学生,是“卓越班”面临的首道难关。
项目启动之初,面向校内已有的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9个师范专业招生。报名情况并不理想,最后被录取的学生平均学业成绩仅在年级排前40%。不承想,到了第三届,招生更是遭遇滑铁卢,报名的学生刚够覆盖招生名额。
危机倒逼改变。从第四届学生开始,学校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决定,打通壁垒,将招生专业扩大到9个师范专业所在学院的其他非师范专业。
仅仅拓宽招生范围仍然不够。每年暑期来临,项目组都会专门为“卓越班”招生举办夏令营宣讲活动。
大三学生走进夏令营的动机通常很随意。和紫秋是班长,接到通知,“替大家来看看”,结果被李桂荣老师的宣讲打动。
学生眼中,宣讲会上的老师们特别有亲和力,往往会不自觉地被他们讲述的教育理念打动。而在李桂荣看来,老师们其实很“挑剔”。招生不会为了迁就性别比例而关照男生,重点是要选拔有潜质的好苗子,格外重视个人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一些非师范生,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却也有机会凭借思维和表达能力脱颖而出,这正是综合性大学培养卓越教师的优势与魅力所在。”
“卓越班”是双向主动的选择。尽管怀揣当老师的愿望,但真到下决心的环节,有些学生仍然会举棋不定。但最终,经过夏令营初选、营地体验、出营考核,以及正式招生选拔,学生们在重重闯关中,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认同逐渐清晰,最后进入“卓越班”的学生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抉择。
能教+爱教:理实结合全方位培养能力
回忆起去年在山东老家一所中学签约的经历,即将毕业的曹治觉得当时的过程可以用“顺利”二字形容。
得益于在“卓越班”期间各项教学比赛的证书和发表的论文加持,曹治顺利进入面试。面试问答环节,他抽到的题目是“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卓越班”曾专门组织大家深入研究,并撰写了系列文章和新教材分析,自然可以侃侃而谈。试讲环节,他抽中就一个初中地理知识点上微课。在校期间,班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初高中学科知识点,凭借扎实的训练基础,他成竹在胸。
“地理组学科带头人当场决定留下我。本来,学校更倾向于招收部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现在回想起来,曹治仍然难掩兴奋之情。
“当前,国内本硕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分为‘4+2’‘3+1+2’‘3+3’等形式,我们采取的是‘3+1+2’。”刘志军介绍,学生本科阶段在各学院进行3年专业学习后,经过考核,选拔进入教育学部集中进行1年的教育类课程学习,算是正式进入“卓越班”。在这一年中,既要通过原学院的毕业鉴定,同时也要通过教育学部的考核,之后以推免资格进入教育硕士阶段。
“‘卓越班’学生的选课原则是只增不减。”李桂荣解释,每个学生不仅要修习教育学部专设的各类课程,还要完成原本科专业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任务。同时,在“卓越班”的3年里,学生必须全程参与联合培养学校的见习、实习。项目组还以硕士学位论文为抓手,通过严格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说起来相对抽象的“以参与、探讨、实践为特征的多元教学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就变得具体很多。对于2019届毕业生于杰来说,“卓越班”的学习意味着日常的课前微课、模拟听评课、三笔字练习等;意味着在第一到第二学年去实践学校见习,最后一个学年住校跟岗实习,同时与所修课程结合,将实践反思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带到自己的课堂上;意味着在团队导师的带领下,一遍一遍精进研究过程,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还意味着有忙不完的各类赛事和班团活动。
在“卓越班”原班主任姚松看来,以这种学习强度,“学生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可卓越学子们并不觉得苦,他们有个共识:“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当卓越型教师,现在的付出都是在为这件事做准备,大家乐在其中。”
“当前大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不少学生进教室喜欢‘躲’着老师坐。可在‘卓越班’,学生进教室总是沿着第一排坐满了再陆续往后坐,离老师越近越好。”姚松用一个微小却又足够有说服力的例子来形容“卓越班”的学习状态。
擅教+乐教:德业双修向更高层次迈进
“当时只道是寻常。”从教一段时间之后,和紫秋忽然意识到:当初在“卓越班”里,9个学科的同学一起探讨问题的场景多么奢侈。前阵子,3位地理组老师找她询问——从物理的角度如何解释风的形成。因为单从地理的角度通常是用纯文字描述风的形成,缺乏具象,很难给学生讲明白。就这个问题,她和3位老师整整讨论了两个晚上。在“卓越班”形成的多学科交融的思维方式,使她能够更好地理解同行的意图。
“‘卓越班’汇集9个学科的班级建制,本身就是在有目的地推动多学科对话和交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养成跨学科思维,意义重大。”在刘志军看来,这一制度设计凸显了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又一优势。
具体实施层面,不论是专业课的课前10分钟学生轮流上微课,还是教学技能训练课中学生的轮流展示,抑或是主题班会、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情景剧会演、实习交流等,学生随时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阐释、评点,充分发挥学科群的交互作用。
“卓越班”新任辅导员权培培说:“这学期,我跟听‘卓越班’的教学技能训练课,完全被同学们‘评课不论人’的开放气势和专业精神震撼了。一节10分钟的微课,同学们能从课堂结构、内容形式、课程思政、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点评40分钟左右。”
在曹治看来,同学之间不同的学科差异,是互帮互助最好的起点。彼此交流看法,相互指点,学习的难题迎刃而解。
“我们这个集体的存在一定会突破某些固有的东西。”成为教师后,于杰特别受学生欢迎。他将此归功于自己可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方向性的引领”。同时,他反思,多学科的思维方式让他更懂得兼容并包与谦逊的意义。
在李桂荣看来,多学科交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业。“我们通过‘练卓越之功,养卓越之气’促进学生德业双修,‘养卓越之气’就是要立德。”
何以立德?在“卓越班”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课堂学习育德,二是班团活动修德,三是班风学风养德。比如,“教师职业道德”课程采取“读书—讨论—反思—沉淀”的形式展开。“教师为什么被强调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什么是有道德的教育”……从这些“灵魂叩问”出发,学生通过深入探讨,内生出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职业观。
经过7年多的发展,“一体四式”培养模式下的“卓越班”,人才培养成效充分彰显。“招录比已从最初三届的不足2∶1,提高到了近三届的5∶1。录取的学生在原专业平均综合排名,从最初的前40%跨越到了目前的前20%。”姚松欣喜地分享。截至3月,尚未毕业的第五届“卓越班”学生,就业签约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从第一届“卓越班”开始,就招收了一些毕业生。“对于‘卓越班’学生,我们有一个普遍印象——遇到有挑战和困难的工作,交给他们很放心。”校长王振锋的评价很有代表性。
学校的创意教学竞赛,由“卓越班”学生主导;教育硕士教学竞赛,入围决赛的选手大多来自“卓越班”……在刘志军看来,“卓越班”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意义已经超越教师教育本身。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综合性大学优秀学生不愿意做教师的现状,更像一池春水激活了学校的教育生态。
“我们以卓越教师项目为抓手,既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更彰显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独特优势,努力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