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教师专业成长,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那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至今仍激励着教师走向专业成长。今天,我们需要培养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我的主张是走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凌波微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树立成长的凌云之志,二是经历成长的波澜起伏,三是见证成长的微察秋毫,四是实现成长的“步线行针”。
树立成长的凌云之志。教师首先要有自主成长的主动意愿,没有自主成长的目标,就不会有自主成长的动力,而这个目标既要着眼当下的工作,又要指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脚踏实地,就会被烦琐的日常工作纠缠得一地鸡毛;不仰望星空,就会陷入世俗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我觉得“人民教育家”于漪是我们极好的榜样。于漪老师小学时在江苏镇江亲历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体悟了镇江中学“一切为民族”校训的由来,因而立下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凌云之志,这种志气赋予她成长为教育家的力量。
经历成长的波澜起伏。一个人的成长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陶行知在环境恶劣的旧中国办学,历经失败、苦难,但仍然未改变他的凌云之志: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历几经波澜起伏,才最终磨砺出真知,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见证成长的微察秋毫。教育是个大概念,但是教育人眼中却要瞄准一个“小”字——要善于微察秋毫。我还记得刚工作时,因为读了《风中芦苇在思索》而被作者李镇西老师打动。李镇西以一棵思索的芦苇的形象,记录他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思想火花: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个念头、一缕思绪……这些都是鲜活、细小的对教育实践微察秋毫的真切感受。正如他所说,“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探寻”。李镇西记录着许多小故事,故事里有师生的相互学习与切磋,有师生的相互启发与勉励,故事里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成长的足音。我们做教师,当学习他对每一个教育细节敏锐的洞察力。
实现成长的“步线行针”。对教师而言,自我总结、阶段性总结、事后总结、每日一结都很重要。教师要善于在总结中步线行针——通过总结前段时间做得怎么样、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以及下一阶段目标是什么、分几个步骤、如何去实现等,实现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周密布置。
央视原主持人崔永元和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李希贵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崔永元问:我每次来到这所学校,都觉得李校长在学校里好像没什么权力。有一回学校举行成人礼,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说好给校长3分钟时间发言,校长嫌时间短,就跟学生讨价还价,结果也只得到5分钟的发言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呢?李希贵回答,因为孩子是学校的主人。我们给学生选择权,不仅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的社团,而且是让他们自己管理学校。许多工作一旦放手让学生去做,常常会让我们看到一些令人欣喜的创造性方案。
学生成长是这样,需要自己步线行针。教师呢?如果时时感到是校长在“逼我成长”,那教师很难有成长;相反,如果教师能设计好自己的成长方案,实现成长的步线行针,成长就会水到渠成。这时候校长角色隐去了,他成了一个设计者、关注者、评价者。
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描述段誉习练“凌波微步”时说,段誉每踏步走一遍,内力便有一分进益,他却不知这是在修炼内功,“只盼步子走得越来越熟,越走越快”。殊不知,就是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神功。而我们教师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就会感觉不到自己在成长,在不经意间练就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凌波微步”。
(作者陆其勇系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