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沿着教师需求深挖教研

  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前,我们在讨论教师成长时往往脱离教师所在的“生态环境”,偏离儿童发展的角度,出现“没有儿童的园本教研”的怪象。同时,教师获得的专业支持通常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教师成长缺乏持续支持。

  2006年,我园成为教育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试点园,从此,我们在研究儿童、研究教师需求中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摸索。

  寻找突破口——

  引导教师学会思考

  大力推行园本教研之前,教师普遍缺乏思考意识,不爱动脑、疏于反思。因此,我们将激发教师学会思考作为园本教研的第一步。

  2006年至2007年,我们通过教研引领教师勤学善思、会表达,对教育观念与行为不断审视和追问,激发教师围绕真实问题积极主动思考。每个月末,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亮点工作”和“突破工作”教研,围绕班组管理、课程建构、家长工作等方面,教师自选一个切入点进行小组交流,分享我想到了什么、我做了什么、我做得怎样,激发教师积极思考和表达。教师在提问和追问中,逐渐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2007年11月中班教师交流研讨时,许倩老师分享了班级主题活动“身体总动员”。许老师认为当月最大的亮点是幼儿从不参与到主动参与。原因是活动的趣味性和环境的多功能性,让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大大提升了。

  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呢?许老师认为,首先应考虑儿童的兴趣、真实需要和发展水平,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其次是投放的材料应有趣、可变、操作性强,并与主题活动息息相关。

  很显然,持续的教研训练把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了。

  定位落脚点——

  孵化儿童本位意识

  2008—2010年,我们意识到,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了幼儿发展,教师的目光要始终追随幼儿,要有儿童本位意识。

  教研前,我们为教师提供活动观察记录表,呈现教研主题及活动的目标和过程。教研中,围绕目标设置的准确性,活动环节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的适宜性等内容展开。

  但我们发现,教育活动普遍存在教师预设过多、幼儿自主学习空间有限的问题,教师侧重关注活动形式,缺乏幼儿发展的视角。我们通过每周一次的教研,反复引导教师将教育的核心落脚到幼儿发展上,关注活动中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度,如幼儿表现如何,得到了哪些发展,是否遇到了困难,教师有没有给予经验支持……从而引导教师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幼儿现实需要的关联性。

  比如,在大班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三角形替代画”教研中,执教教师关注到一名幼儿缺乏自信,总是遮掩自己的作品。教师分析认为,针对能力偏弱的幼儿,需要在构图方式上降低难度,在创作中不断引导、追问和启发幼儿。

  我们看到,教师已经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需求优化活动设计与指导策略。至此,园本教研逐渐走向对幼儿的关注与解读,教师开始多角度聚焦幼儿发展。

  找准发力点——

  增强教学实践能力

  2010年,基于对幼儿的充分关注和了解,我们不断创生丰富、有挑战的课程,着力研发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预设的集体教学活动),探寻如何在活动中支持幼儿发展。

  我们根据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各类工作坊(如美术、音乐、探究、语言等),每个管理者牵头一个工作坊研究。学期初,各工作坊制定教研规划并细化到每月重点逐一落实,循着“观摩—实践—研讨—反思—再实践—分享”的路径开展工作坊教研。反思是为了培养教师的儿童视角,分享是为了让教师不走弯路、互相借鉴,在经验复制中提升实践水平。

  我们梳理出了各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傻瓜流程”、儿童关键经验、教师支持策略等,涌现出了一批活动案例。

  例如,音乐工作坊在“与名曲对话”主题研究中,开展了“小鸡出壳”教研活动。执教教师王华与坊友一起研究和剖析音乐,工作坊坊主张昀老师通过带领大家欣赏指挥大师卡拉扬在指挥《安娜波尔卡》时的感受,培养教师感知音乐、理解作品的能力。

  第一次由于对活动流程太熟悉,王华老师感觉自己像在“背”活动,对幼儿高控较多,幼儿情绪调动不充分。第二次活动经过调整改进基本成形,但坊友们对图谱出示、师幼互动、教师用语等提出了建议。第三次活动教师条理清晰,儿童主体地位凸显,幼儿想象力充分彰显。

  长久的打磨,既诞生了一次精品音乐活动,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

  把握生长点——

  提升幼儿深度学习能力

  2012年以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探寻出“高结构+低结构”课程活动推进路径,园本教研不再囿于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还包括低结构的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帮助教师更系统地支持幼儿的深度体验与探索。

  同时,我园教研制度也不断趋于成熟,形成“三纵三横”的网格化教研组织架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提升空间,教师思考和研究的维度也更加多元。同时,我们也不断创新教研形式,追求更加开放、互动的园本教研。

  月初,年级组通过备课规划本月课程目标与内容,引导教师看到班级幼儿发展水平和需求,关注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科学均衡。月中,通过课题组教研引领教师以研究的视角审视课程深度,结合研究主题提供观摩活动并开展研讨。月末,通过课程审议复盘本月课程活动,在课程评价中引导教师看到课程实施效果。

  我们还实行“每日一表”,请教师每日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幼儿观察记录,引导教师观察、记录、识别幼儿,并在“幼儿观察记录分享”“学习故事分享”等活动中进行交流,着力提升教师对幼儿需求的解读和辨析能力,引领和支持幼儿走向深度学习。

  比如,文世选老师分享了弹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及支持幼儿经验向纵深发展的过程。第一组幼儿成功搭出一个弯道斜坡,使弹珠从起点到达终点。文老师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提出挑战——让弹珠滑落更快。幼儿发现坡道越陡弹珠滑落越快,于是把起点升高。文老师又发起新挑战——让弹珠更好玩。于是幼儿设计了一条“弯道隧道斜坡”,游戏更加刺激有挑战了。

  类似这样的教研活动切口小、研究深、针对性强,既能帮助教师找到实用的方法策略,也能引导教师养成深度钻研习惯。

  (作者高翔系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园长)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