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形势下,必须着眼“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全面透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特殊重要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新形势下,必须着眼“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全面透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特殊重要性,锚定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一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在传承红色基因、善用“大思政课”上下功夫,持续深入推动改革创新,加快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思政课的特殊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学生。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思政课建设作出过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清晰阐明了思政课与其他各类各门课程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中的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由之前的思政课扩展为所有课堂,强调所有课堂都要成为育人的主渠道。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这一重要论述,以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参照系,深刻阐明了思政课关键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思政课要以“八个相统一”为准绳推进改革创新。由此可见,思政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加强。此外,伴随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释放,在客观上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要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上突出专责性、体现专业性、展现高水平。
在当前形势下,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看待思政课,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思政课建设,深刻把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和铸魂育人主渠道的特殊重要性,贯彻落实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不断完善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聚焦擦亮底色提升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
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政治引导功能。但思政课绝对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思政课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必须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就要求思政课必须始终在提升思想性、理论性上下功夫,既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又要坚持彻底的批判精神,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政课只有不断提升思想性、理论性,抓好内涵建设,练好内功,才能在思想观念日益多样、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更好感染人、说服人、武装人,才能向青年学生传播科学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
红色是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的鲜亮底色和生命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擦亮思政课红的底色。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些伟大成就具象化为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上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成为星罗棋布在广袤大地上的红色资源,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同时,思政课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理论逻辑,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以深刻的思想性、理论性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
善用“大思政课”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思政课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把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鲜活的素材,有机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针对性,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坚实基础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激荡这一总的背景,着眼于如何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主题,提出的重大理论判断和实践要求,把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规律性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对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善用“大思政课”,必须聚焦“大”的特点,科学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丰富内涵。要锚定育人“大”目标,建好思政课堂。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把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定位,着力培养胸怀“国之大者”,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聚焦社会“大”主题,用活丰厚资源。综合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国际的宏阔视野,及时跟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建党百年、冰雪冬奥等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大事件、大题材、大素材,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综合开发建设“大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赓续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信心。要推动时空“大”延展,创新教学形式。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彰显“大思政课”的实践品格,把传统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红色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所在地等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增强课堂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智慧课堂,提升教学的浸润性、实效性。
总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各门思政课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深化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改革,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努力打造学生愿听想学的思政课“金课”,助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打牢坚实思想基础。
(作者韩宪洲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