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引导年轻人用专业知识赚取财富

  引导年轻人用专业知识赚取财富 胡之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新闻回放

  热衷于理财的年轻人,经常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观看理财视频或购买相关课程。然而,这些看上去专业的内容,或许只是出自并不会理财的演员。年轻人一不小心就会落入陷阱或圈套。

  主持人语

  姜申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网络上理财培训的骗局,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们在新闻写作课上展开讨论,并撰写评论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有的学生看到当下年轻人的焦虑,提醒他们走出不切实际的梦境,昂首挺胸、重塑自我;有的学生敏锐地发现财商教育的缺位,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向填补金融知识的空白;还有的学生立场鲜明,指出“理财高手”利用的正是年轻人急功近利的心态,提醒他人不要盲从、盲信。从政府监管、法律漏洞,到网络生态及舆论深省,三名学生的评论观点富有建设性,值得一读。

  “理财高手”的涌现在当今社会不足为奇。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学习平台的风靡,都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对理财知识的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然而,一些自媒体平台通过信息广告流的轰炸诱惑学员报名,通过技术手段营造逼真教学场景,通过串联文案并程式化打造洗脑模式,通过包装人物和高颜值者的表演获取消费者信任,这种套路危害很大,害人不浅。

  在痛斥“理财高手”唯利是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反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思考受害者自身的问题。为何面对如此庞大而多元的消费者群体,不法分子往往将枪口瞄准了年轻人?

  首先应是能力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新增网民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的投资者更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由于涉世未深、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对欠缺,不少年轻人容易盲目崇拜“理财高手”。其次是心态问题。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容易金钱焦虑。“理财高手”们正是利用并渲染了这种焦虑心态,并大做文章。再其次,作为消费者,年轻人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冲动的消费行为,甚至是想不劳而获的心理暗示,都增加了“理财高手”的成功概率。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社会舆论的声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警醒,很多以理财为由骗取钱财的不法分子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在政府监管、法律规范等方面,还要持续发力,各媒介平台的把关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相关从业者要有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的意识,不要触碰法律红线,用专业的知识赚取财富才是长久之道。年轻人更应以此为戒,调整心态,不猎奇、不走捷径、不贪图小利,提升判断力和反省力,谨防被不法分子骗取信任。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