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非常苦恼于如何让专业能力更上一层楼。教师培训的内容很好,但不知道该如何去落地。”华南师范大学力推的“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简称双微机制),让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英语教师罗艳文焕发了教学生涯“又一春”。她和微团队成员共同打造核心基础思维课堂,让课堂缺乏活力等难题迎刃而解,自己也成长为市级课题主持人。
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导机制,长期以来,参训教师难以将培训所学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自2012年起,华南师大直面“有心动、难行动”等痛点,以主题引领、微任务、微团队作为重要抓手,聚焦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路径、方向、动力等要点,引导教师在知行合一中实现校本发展。
学用脱节难题亟待破解
参与教师培训时,广州市天河区灵秀小学教师陈若欣学到了深度学习等教学理念,听的时候觉得很有启发,但到教学实践时,不知道具体怎么落地。
培训时激动,回学校难动,培训成效大减。“部分教师培训内容偏重理论思辨和理念建构,缺乏实操性强的教改行动指引,这与参训教师实际教学所遇难题、所需指导有脱节。”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带队调研发现,不同学校、区域的教学工作差异性较大,而很多教师培训更侧重共性规律、教育理论,缺少结合学校校本发展的个性化指引。很多一线教师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将培训中所学的理论与理念,转换为校本化的实践路径。
学校教改项目本应成为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但部分学校推行教改时,未能适应教师发展需求,将其转化为细小、具体任务。不少教师认为教改项目难度大、耗时长、风险高,不愿、不敢、不能去承担。零散的教师教研也没能聚合成学校发展合力。
“只有构建合理的教师发展机制,并植根于日常教学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精准性、实效性。”王红介绍说,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专门组建双微机制课题组(简称课题组),攻克教师培训“学用脱节”难题。
微任务让微团队成长成才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字编码知识时,感觉枯燥难懂。陈若欣加入学校微团队后,把“输出任务设计”作为个人微任务。她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数字编码知识,编制个人学号,开展深度学习。陈若欣快速成长为学校三年级数学备课组长。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更精细的任务驱动。课题组指导实验学校以‘输出为本’教学范式为主题,将大目标分解为连续递进的小目标,再转化为与日常教学实践息息相关的微任务。”王红介绍说,课题组通过分解任务,让实验校学员逐级完成具体可见的分项目标,有效降低教改任务的难度、风险、阻力。
为高效完成微任务,在课题组指导下,实验学校组建多个10人以内、功能不同的微团队。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副研究员童宏保介绍说,小规模、高效能、异质化是微团队组建要点。成员如少于4人,就难以形成分工协作的团队;但团队超过10人,往往会出现推诿等情况。
课题组还组建专家微团队,深入实验学校听课和评课等,全面诊断、测评微团队每位成员能力发展水平,指导微团队制定团队和个体专业发展目标、路径等,促进微团队成员自我造血、内驱发展。受益于此,天河区华阳小学原副校长陈丽霞作为微团队成员,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成功申报省级重点课题,成长为天河区侨乐小学校长。
200多所实验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富裕”
创办仅6年,湖南长沙高新区东方红小学教师就以黑马之姿,多次在国家、省等教学竞赛中载誉而归。主题引领的双微机制助推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迅速成长。在双微机制的助力下,东方红小学等实验学校教师实现专业水平、办学质量的双轨提升。很多实验学校崛起为区域教改的“领头羊”,带动薄弱学校共奔“共同富裕路”。
长沙高新区平安小学是所乡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50多岁,缺乏活力。在东方红小学带动下,平安小学用双微机制破解教师发展难题。微团队通过比学赶超,使教师开展分组教学等课改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大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学生外流现象逐渐消除。
“双微机制帮学校建立健全校本研修机制,引导教师们在解决现实教学问题时,明确自身知识技能长短处,针对性扬长补短,边学习边探索输出为本的课堂。”王红将教改项目视为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导航仪”和“强引擎”。广东省顺德乐从中学借助《基于高校协同下培育高中卓越教师微团队的研究》等两个省级重点课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双微机制教改成果现已覆盖广东省、广州市“百千万工程”名校长、名师所在学校,分别在7个省份的教育部领航名校长基地,以及9个省份的名师基地开花结果,共在广东、广西、贵州等10多个省份200余所学校推广应用,并影响辐射100多所学校,惠及2万多名教师。监测结果显示,双微机制对实验学校、区域的教师整体发展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