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的答案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建构适合学习者并作用于学习者情感反应的教学现场,让学生处于真实情境或者虚拟情境中,引领学生亲历知识发生的现场,从而实现与学习情境的融合,有效获得思想的启迪和能力的提高。
一“网”无遗:创设浸润式教学情境现场,引导深度理解
教学和教材中的话题,因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因素与学生个人经历的差异,对小学生来说相对陌生,理解上较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如语文学科中的历史类课文、古文、说明文等,内容相对抽象。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产生具象化思维,不局限于对事物表面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小学语文的抗日战争题材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我的战友邱少云》等,学生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就很难理解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战斗到底的精神。因此,授课伊始,教师组织学生在线观看抗日战争主题影片,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枪炮声、呐喊声和冲锋号声,让学生仿佛置身战斗现场;最后,师生一起观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视频。整节课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运用“慢渗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五壮士的壮举,深刻领悟革命者伟大的牺牲精神。创设环境,还原文化背景,让学生全身心浸润在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仅从文本中收获了知识,更能感同身受,深度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利用互联网创设浸润式教学情境,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全体学生获得现场体验,入情入境,借境悟理。
“网”目不疏:营造共情化教学情境现场,激发兴趣点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依托网络平台形成的网络空间数据成为网络资源的重要部分,“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活动已经不仅局限于学校、课本、教师等特定教育场所和教育资源。教学中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组织学生学习。大量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共情,获得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将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视频、模型、音乐等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外语学习中,由于语言环境的制约,很多学生对外语的了解仅限于课本提供的知识,或者来自教师的个人经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营造共情化学习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不同国家文化活动的视频、图文,还可以在线联系身在异国的嘉宾,进行现场交流。这样的教学情境,直接将学生带进学习现场,加深对国外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运用互联网技术,以文字、语言、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资源的丰富表现力与感染力强化学生感知,综合创设情境,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激起内部共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网”开三面:提供想象式教学情境现场,催生创新发展
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信息技术能把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这样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将学习活动变得灵动起来,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通过立体展示或者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迁移、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播放故事性的视频,留给学生想象空间,也可以创设模拟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平台。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精美的多媒体画面,直观地展示文字表现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学习四年级下册《天窗》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聆听娓娓道来的故事,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想象透过天窗看到的画面。教学三年级英语教材Unit5“OntheFarm”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农场的虚拟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来到这样一个农场,会和同伴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引发学生想象,进行对话创编。创设想象式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情境现场,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活,想象力得到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互联网+”技术服务与课堂教学融合的作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亲历知识发生的现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葛跃东 蒋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