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浙江温州:“学科指导师”孵化记

  好的教育需要好的教师。同理,好的教师需要好的教师培训者。教师培训者的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针对提升教师培训者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但是培训者培训不同于一般的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在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实施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其高端定位与特殊要求。

  有鉴于此,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设计了温州市义务教育段学科指导师“孵化研修”项目。这是一个因需而设的分层分类、高端研修项目,旨在为全市学科研训队伍搭建一个学习、研究、指导的平台,有效促进学员成长为全市课程改革的引领者,成为研训工作的专业研究与实践者,为提升温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形成系列化的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

  缘起:一个“四精”项目的诞生

  温州市义务教育段学科指导师“孵化研修”项目共160学时,具体学科包括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英语等10个学科。在项目设置上尽量做到四个“精”:

  一是人员精挑。参训对象面向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各县市区,须为市、县两级研训员,或具有省特级、县市名师等荣誉称号之一的优秀教师。要求追求上进、会思考、能写作、教研意识强,具有成为区域内学科培训者的潜质。

  二是课程精选。该项目以培养学科专家型导师为主要目标,直面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疑难与关键问题,设置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整合拓展、课堂教学变革、学业监测评价、教师研修策划、研修成果提炼”等六个培训模块。

  三是目标精当。该项目的培训目标有三:一要让“学科指导师”成为领航者,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学科指导师专家团队,为温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保驾护航;二要让“学科指导师”成为研究者,掌握科学、规范、创新的研训方法,成为研训工作的专业研究与实践者;三要让“学科指导师”成为示范者,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实行课堂变革、实施考试与评价改革、提升研训质量等领域,形成优质教师培训资源。

  四是愿景精确。“孵化研修班”属于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卓越教师的升格培训”,其使命是“研修、研究、孵化”,“孵化研修”提升高层次教师,高层次教师再去“孵化”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再带动、影响全体教师。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精确明晰的“孵化——培育——生长——繁衍”的成长链。

  科学、实用还接地气:这样的培训“有料”

  学科指导师“孵化研修”是一个大项目,内含10个学科小项目,学员总计近300人。培训时间长达两年,共集中培训7—8次,既有集中的合科培训,也有分学科独立培训。教师教育院在整体谋划、系统构建、立体推进、分科施训、扩大成效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沉淀了以下研修特色:

  1.构建了研修内容的系统性

  整个项目培训内容围绕面向“人”、立足“学科”、针对“热点”、迎合“需求”等进行全面、立体、多元的架构。主要包含六个模块。

  (1)核心素养模块:主要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解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与培育策略。

  (2)深化课改模块:深化课改的样本研究,学科整合教学的形式与内容的研究,学科拓展性课程开发与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

  (3)课堂变革模块:研究“学为中心”课堂特征与实施方式,有效学习的课堂观察技术,课堂模式的教改实验研究。

  (4)学业评价模块: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研究,研究作业的布置与设计,研究命题的规范、创新与难点突破,评价数据分析。

  (5)教师教育模块:主要为培训项目的开发与主题的设计,研训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成效评价等研究。

  (6)课程成果模块:区域课程改革成果和优秀培训项目的培育与发掘,精品课程成果的提炼推广与深化创新的研究。

  以上六大模块,通过不同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在数次集中研修中分别以模块化、专题式、破解性得以体现和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体现了研修方式的多样性

  在研修方式上做到五个结合:高校学习与本地学习相结合,专家讲座与主题研讨相结合,现场观摩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经验提炼与导师送培相结合,线下研修与线上交流相结合。这种双通道、多维度的研修方法,使得学员不是单一的接收“容器”,做到了按需设训、立体施训、学做悟训、多元展训。

  在研修形式上,体现两个转变:从参与培训者为“听众”或以“听”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用并举;从单向的信息接收,转变为根据学科研修模块实际内容的特点和学习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启迪学员的理性认识,展开观点的交锋,激发思维的碰撞,促进学习进程中的思考。如小学英语学科使用“头脑风暴”和“世界咖啡”式的研讨方式,让学员互相碰撞意见,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和集体智慧,使学员成了课堂的主人。

  3.注重研修过程的实践性

  在研修过程中体现“学与思”“学与论”和“学与用”的三个结合。为了让相关主题与专题的学习内容同学校管理实践紧密结合,项目在多个学习模块中设置了与之相配套的分组研讨或全班集中交流,让学员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同伴及导师进行探讨或思维碰撞,将学员的“学与思”结合在一起。如初中数学研修班将“如何命制一份有质量的试卷”“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提高解题能力”“如何上好数学拓展课”等问题发给研修班学员,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其中的一至两个问题深度思考、研究、实践,形成自己的专题。同时,这份来自一线教师的问题单也成为温州市各区县举办研训活动的简易指南。

  4.追求研修氛围的融入性

  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研究不仅仅是单向的接受学习,更是同伴间的互相影响与激励。我们精心营造正向的研修氛围,倡导一种高度敬业、和谐、研究、学习、创新并富有活力的研修环境。两年的孵化研修活动,让学员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次次培训学习中,他们不断受到思维的冲击和心灵的激荡,视野不断拓展。研修旅途中的行走、观摩、交流、思考、自省,让大家学人之长、扬己之长,慢慢校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不知不觉中由“量”的滋养孕育“质”的绽放。

  “这是收获满满的季节”

  为期两年的培训,尽管工程浩大、学员庞多、学科迥异,但在各学科师训员的共同努力下,培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少学员都表示“大有收获”。就像一位学员所说:“每一期的研修都是那么值得期待,每一次的安排总是如此温馨幸福,这是收获满满的季节,这是难以忘怀的两年。”

  这样的研修首先提升了师训员的施训能力。该项目指向的是培训者的培训,让培训者走向更专业、更高能的培训。从研训能力角度来讲,学员们提高了培训需求分析能力、深度分析学员特征的能力、准确聚焦培训目标的能力、精心设置培训课程的能力、积极探究培训方式的能力,等等。

  其次,提升了学员的专业研究水平。要想让学员成为区域的学科指导专家,首先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研修着眼于高位发展,加压赋能。两年来通过理论学习、课堂研磨、课例观察、议课评课、圆桌论坛、观点辩论等多种形式,切入学科内核,探寻教学原理,研讨目标达成,洞悉教学规律。

  再次,收获了丰硕的培训成果。两年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10个学科研修班学员在省市级层面讲座、开课人次共2300余次,其中省市级讲座1200次,公开课500多节,这几个看起来比较“巨大”的数字背后,是孵化研修班的学员积极向外辐射的“巨大”能量,在帮助指导他人的同时,自己必然也在积极成长着。

  最后,培训效应辐射县市区。本项目学员本身就是各学科的精英教师,所以本次培训不是关起门的内部研修,而是把研修的成果外化交流展示。在10个研修班举行的76次活动中,其中送培、送教到县市区的活动就达42次,对当地的教研深度、教学指导起到了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

  (作者 何必钻 徐乃赛系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