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林砺儒:“毁家兴学”为教育

  林砺儒(1889-1977),著名教育家,历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即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校长、勷勤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副部长等。他那精湛的教育理论,丰富的教育实践,对我国现代中学教育、师范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

  1991年10月16日,这一天,是科学家钱学森荣耀的日子。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授奖仪式上,钱学森说,“我还非常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我从1923年到1929年在北京师大附中念书”“在那样一种艰难困苦的年代,办学真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北京师大附中当时的校长(那时称主任)林砺儒先生却把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的学校,真是了不起。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高中毕业时,理科的课程已经学到了我们现在大学二年级了。所以北京师大附中在那个时候办得那样好,我是很怀念的”……一个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在接受荣誉的时候,怀念的居然是中学生活和中学校长,这令我们感到好奇。

  但是,当我们看见林砺儒这三个字时,就明白钱老的怀念是多么真诚。

  钱学森比较幸运,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大学(现在的北师大)附属中学读书的几年时间里,校长一直是林砺儒,没有换过人。

  就在钱学森入学北师大附中的前一年,也就是1922年,时年33岁的林砺儒,在北师大任伦理学和教育学教授的同时,出任附属中学的主任。在就职讲话中,他说:“我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决非何种职业之准备。要全人格的陶冶受得圆满,那么将来个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因此,“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我们如今提的“全人教育”,民国前辈在100年前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

  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还不足以办一所好学校,必须有良好的师资。林砺儒对教师的选聘慎之又慎。其中,聘请石评梅到校任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附中开设了女子部,林砺儒欲得一贤才女子以任指导而未成。“要德性、技术、才干并重”,谈何容易?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许寿裳向林砺儒推荐了石评梅。巧合的是,林砺儒曾在北京女高师体育系讲授教育学,石评梅是这个系的学生。

  在教学中林砺儒了解到,石评梅的教育学成绩不佳,好在比较有主见,也有从事文学创作的天赋。许寿裳风趣地说:“我本来要她在校服务,不过看在你去年替本校效劳过的分上,就让你请去吧。”林砺儒亲自与石评梅面谈,觉得满意后才将她聘为附中女子部学级主任、体育教师。

  除了石评梅之外,还有对钱学森影响深远的董鲁安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在校任教。

  还有一个在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事情,也可见证林砺儒任校长时的附中教师水平之高。1922年,附中率先实行“六三三”新学制改革,林砺儒到任后就开始全校试行,次年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中等教育委员会在北师大附中集会,将附中新学制改革方案略加修订。同年,全国教育委员会联合会据此拟定中学课程标准纲要。有意思的是,1922年至1928年,政府未曾颁布正式的中学课程标准,但由于全国教育委员会联合会的权威性以及该课程纲要与“新学制”的连带关系,所以全国各地中学基本都以该课程标准为依据——也就是说,林砺儒带领的这所学校,制定出了全国的课程标准纲要。

  作为校长的林砺儒,也奋斗在教育一线,讲授伦理学。他明白身教重于言传。林砺儒一生热心教育,用“毁家兴学”来说似乎也不为过。那时学校经费匮乏,常常半年得不到一文钱,林砺儒两次返乡,售卖家中田产房屋,以维持附中教学工作。“使我们这些青少年学生免于鸟兽散而流窜各地。”有学生撰文表示。这样的教育,比几堂课来得更加深沉。

  8年后,林砺儒离开了北师大附中,后来辗转中山大学出任教务长,讲授师范教育和教学法,又兼任广州师范学校校长,筹办勷勤大学,直至回到北师大出任校长,再到教育部任职。他在师范教育方面,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任了8年北师大附中校长的光辉,依旧在灰蒙尘封的历史中显得那样耀眼。

  时间走到1977年,林砺儒以88岁高龄辞世,家人在他的笔记本上发现了14个字:服官自笑立仗马,遗稿尚无封禅诗。他谦虚地表示,做官就像仪仗队里的马,徒作形式而已。后一句是说,庆幸自己没有像司马相如那样,死后不会有人从家中发现极尽谄媚之语来歌颂汉武功德和封禅的“遗稿”。这14个字还有一个题目:自拟挽联。底下还有一个日期:1973年10月15日。

  就在钱学森接受勋章14年后的2005年,面对来看望自己的国家领导人,钱学森不无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字里行间,话里话外,除了对国家与民族的期待,还暗含温柔敦厚的批评,我们依旧看得到他深沉怀念给予他智慧的母校和给过他深刻影响的校长——林砺儒。

  (作者匡双林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