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优质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和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近年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高质量发展,坚持“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定位,以“双高计划”为抓手,在专业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产教融合、社会培训等方面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进行组织、谋划、开展,使学校发展充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取得良好成效。在金平果全国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从全国排名400余名(2017年)跃升到全国前200名(2022年),目前学校农业类专业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五,其中休闲农业专业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三。
聚焦“三农”工作
构建“13554”发展战略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立于2002年,前身为1958年组建的国家重点中专——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情系“三农”,把理想系于农村,把教室放在田野,把出路寄于创新,形成了“亲农、事农、兴农,敬业、勤业、创业”的文化精神。
作为成都市创办的首所高职院校和四川省仅有的公办农业高职院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现有涉农专业在校学生占全省涉农高职在校生总数50%以上,是四川省农业职业教育名副其实的龙头院校。学校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提出“13554”发展战略,明确建设国际一流农业高职院校的总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路径,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型、区域协同型、生态节约型、现代国际型和幸福和谐型“五个大学”,全面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化办学“五大提升行动计划”和人才立校、科技强校、改革兴校、依法治校“四大保障工程”。
学校坚持加强党对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编制《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创新发展2035》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学校基本制度体系,先后制定(修订)了人事、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大力推行“大部制”改革,成立了项目建设管理处和产教融合处,强化项目管理,推进产教融合,按照“以链建群、以群建院”的思路,调整、新建10个二级学院,将工作重心全面聚焦落实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
瞄准全产业链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满足乡村振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围绕四川“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成都稳固农业基础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学校瞄准农业产业发展新方向、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延伸的理念规划,形成了现代农业、畜牧兽医、风景园林、水产养殖、城乡建设、农业装备、数字农业、绿色食品、休闲农业、农业经理人十大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群,并试办了农学和风景园林两个职教本科专业。按照四川省、成都市产业发展规划,新办烹饪工艺与营养、花卉生产与花艺、农村电子商务等6个“新农科”专业,专业覆盖面拓展至餐饮服务、食品加工、花卉花艺等产业,彰显了学校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鲜明的发展特色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格局。
学校充分发挥农业科研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成特种玉米研究所、中兽药研究所、园艺研究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强化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了13个重点科研团队,近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多项,选育黑甜玉米、海棠红杏、大麦等一批农业新品种,取得四川山地乌骨鸡综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生猪健康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等技术成果,并转化大球盖菇、中兽药组合物等多项科研成果。近年学校充分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加强政行校企多方联动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如2021年,学校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部门签署了《地方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围绕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前沿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多方共同研讨制定了“伏季水果病虫害药效试验与绿色防控”“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1+1’行动”“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整理与运用”等7个建设项目,组成科研团队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目前,项目阶段性成果获得多方肯定,这种合作模式已经开始推广和辐射至其他地区,切实解决了地方农业生产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大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校地共同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
构建产教融合平台集群
不断深化校院企地行合作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和实践,构建以集团(联盟)为融合载体,特色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元素的“产教融合集群”新平台,大力推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学校与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共同成立中国休闲农业产教联盟,联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产教联盟,与中国500强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新希望现代农业产业学院”“通威产业学院”,与老挝北部农林学院共建中国-老挝琅勃拉邦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并与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双理事长”运行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集团被推选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围绕成都农业产业园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学校“送教入园区”,与蒲江县天府农创园、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共建天府农创园特色水果产业学院、金堂食用菌产业学院,并联合四川省花卉协会插花花艺分会、成都市泽邦展览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等协会和企业,深度打造“花艺大师工作室”“泽邦精英育才工作室”等5个企业(大师)工作室。按照“功能集成、资源共享”的原则,学校联合爱达乐食品、吉峰三农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建成农机装备维修中心、乡村景观设计营造中心、烹饪实训中心、食品加工实训中心等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高水平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畜牧兽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学校成立成都农业创客学院,牵头成立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依托院盟,建立“1958·农创空间—创客部落—农创中心—现代农业大学生创业园”农业创客孵化体系,以农业创客培育为目标,通过政产学园四方联动,实施“155”创业工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较高。学生回到家乡,扎根农村,自主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坚持面向“三农”、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全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主动投身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2016年,学校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学历教育,在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装备技术等专业招收三年制学历教育的高素质农民,探索出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学历教育成都模式,成果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典型案例。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积极响应“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招收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产教融合四方联动育人,工学结合精准模块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典型经验发表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
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学校发挥人才智力优势,高站位把握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按照“一校多点”的思路,大力推进“特色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打造科技、教育、产业、人才、政策紧密融合的区域农民培育新形态;从实处设置培育目标、开发培育课程、组织基础要素,集中精力建设了农技、农经、农机等方面的系列培训课程,梳理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类型培训课程体系;从深处拓展培育效能,大力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扶贫项目推广公益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项目,年均培育乡村各类人才万余人,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精准帮扶
开展“四个一”产业扶贫
2018年,学校青年教师来到凉山州喜德县,主动与当地困难群众“结对子”,用专业技能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这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在多地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发挥农业优势,组织成立了扶贫专家团,通过“农业特色、智力优势、科技力量、教育资源”四维支撑,因地制宜,以产业基础提升、科技成果应用、农业技术推广为抓手,以帮扶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逐步探索建立了“四个一”产业帮扶新路径。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扶贫优势构建“一村一支撑”,组织相关专家到对口帮扶地区开展实地考察,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精准对接需求,以科研指导扶贫,用扶贫驱动科研,让“每一个村都有科技支撑”。学校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形成“一村一新品”产业帮扶新模式。在崇州市大雨村,学校引导建立四川首个“稻虾体验馆”,实现当地贫困户人均收入同比增收30%以上。学校专家团队协助凉山州打造国内首个“彝族金耳之乡”,筹建标准化厂房,户均年增收超4000元。学校着力招引促建,积极落实“一村一项目”,有力推动帮扶地区重大项目开展。学校不断探索创新,培育新型项目,参与开发的花卉观光旅游基地、“药旅一体化”、千亩优质水稻示范田、高原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等重大项目均获得可喜成果。学校始终注重智力扶贫,积极开展“一村一培养”,先后组织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对口帮扶地开展科技支农、关爱留守儿童、创建文明村社等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落实对口帮扶地区学生教育减免政策,并主动对接东部高校加入帮扶队伍,共同开展校地合作帮扶。学校对口帮扶喜德县发展产业案例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秀案例”,学校连续数年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面向未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将继续发挥特色优势,满怀对农业教育的炽热情怀和对“三农”工作的深情厚爱,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建设国际一流农业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唐雪松 张茜 郭雅旭 欧俊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