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深度研究,就无法推进思维导学的深入开展;没有有效评估,就不能保证思维导学课堂实施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思维导学课堂教学的数据观察模型,笔者总结形成了“六维度”思维导学课堂观察与评估的基本思路。
“六维度”包括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实现路径的规划与实施、关键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多向交流的方式与效果、教师点拨的智慧与启迪。
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
在“六维度”中,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最为关键。观察与评估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目标设计。重点观察与评估教学设计中,目标设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分层和要求是否有科学的依据,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体现了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的要求,是否考虑了目标实现过程与达成结果的相关性,任务和要求是否明确,语言表述是否清晰、通俗易懂,是否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等。二是目标达成。选取两个包含有优、中、差三种类型学生代表的小组,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评估目标层次是否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判断不同层次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而评估各层次目标达成的比例。
实现路径的规划与实施
观察与评估课堂实现路径的规划与实施,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课前或课内预习完成情况、时间安排,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重点观察与评估不同类别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相关任务的时间,以及课内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预备知识和基础性目标的情况。重点观察与评估不同类型的学生小组,通过课前、课内和课后的自主学习,完成预备知识和基础性目标所需要的时间。
二是学生小组合作效度。它包括六个方面:1.小组内学生的全员参与看有没有被边缘化的学生;2.小组内拓展性目标达成时间看小组内不同类型学生在课前、课内与课后解决拓展性问题需要的时间;3.组内交流看关键问题的交流情况、共识的达成过程;4.问题生成看生成问题的学生类别,组员对问题的认识,以及生成的问题是否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5.展讲交流看学生讨论交流后,安排展讲成员以及展讲内容的准备情况;6.组内评价机制看组长对交流过程的管理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三是学生组间探究深度。它包括五个方面:1.组间展讲方式和效果看学生采用的方式、需要的时间以及达成的效果,各层次学生的参与情况;2.组间展讲过程看展讲学生的类别,其他学生对展讲同学的认同程度,以及与展讲同学的互动情况(互动是否充分、有效,是否进行了有效评价);3.组间展讲问题的充要性看问题是否涉及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否是其他小组有疑惑的问题;4.组间交流深度看有没有组间质疑、讨论,有没有新的观点产生,对其他小组有没有新的启发或是否帮助其他小组解决了疑惑与问题;5.挑战性问题探究看有没有挑战性目标实现路径的预设与实施,挑战性问题的解决路径以及对学生的启发作用。
关键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在课堂观察与评估中,关键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最为重要。这个要素的观察与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问题提出。它包括三个方面:问题与目标的关联度看问题是否与目标一一对应,每一层次的目标是否有对应的练习(每个目标原则上不得超过两个);问题的类别及比例看问题有哪些类型(包括管理类、检查类和探究类问题),以及各类问题的数量、比例如何;问题的精度看问题是否精练、合理,是否安排了问题的改编或创编,问题(包括课后作业)是否是简单、重复、机械的问题,是否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等。二是问题解决。它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课前解决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完成了各层级对应的问题,并就上一层级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完成各层级问题的时间;共性问题的解决看展讲过程是否符合问题解决的流程,学生对问题解决流程的应用能力如何;问题解决的效度看展讲交流过程及时间,记录展讲的次数以及每次展讲的时间、过程和效果。
教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
课堂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对课堂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观察与评估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学生资源的挖掘与运用。这要看小组是否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小老师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率先完成的小组是否帮助其他小组。二是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这要看教师是否对相关学习内容和课本整体结构进行了深度研究,是否把这些研究体现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三是文本资源的充分运用。这要看导学单与课堂的关联度——导学单是否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是否与课堂教学脱节或流于形式。四是课外资源的有效运用。这要看教师是否合理利用了课外资源,课本资源与课外资源比例是否恰当、合理。五是技术资源和实验设施的合理运用。这要看信息技术和实验设施与课堂整体路径的关联度,运用的时间和效果等。
多向交流的方式与效果
没有交流,就没有对话学习。在课堂观察与评估时,必须全面观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情况。观察与评估多向交流的方式与效果,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生生交流情况。它包括四个方面:交流时间看每个层次目标实现过程中,生生交流的次数与时间;交流氛围看组内与组间的交流是否体现了民主平等原则,是否充分、有效;交流内容看交流的目的有哪些,交流内容是否属于拓展性目标和挑战性目标涉及的内容,交流是否有意义和有价值,是否存在走形式的情况;交流过程与效果看小组内交流是否进行了有效组织和安排,以及组间交流是否关注更多学生的感受,交流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效果等。
二是师生交流情况。它包括两个方面:交流的方式、目标看是师问生答,还是师生之间相互启发,以及不同交流方式的时间和次数,交流的目的有哪些;交流的氛围与效果看教师是否做到了民主平等,态度是否亲切和蔼,交流是否达成了预期效果,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自我解答问题,学生的交流是否对权威(教师和课本内容)构成了挑战,学生是否提出并回答有挑战性的问题等。
教师点拨的智慧与启迪
没有教师的智慧点拨,就没有思维的激活与碰撞。观察与评估教师点拨的智慧与启迪,应该从两个维度入手。
教师的有效点拨和引导包括三个方面:点拨时机看是否恰当,教师是否做到了“该出手就出手”,是否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点拨内容看是否是关键内容,是否是本班学生“跳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内容,是否对难点与疑点都做了点拨,以及是否能智慧处理非关键问题;点拨方法看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设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等。
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评价时机看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评价方式看是否正确运用了“共情—肯定—建议—期待”的语言模型;评价效果看是否对问题解决产生了启迪作用,是否调动了不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对学生有新的期待。
(作者房超平系教育科学出版社思维导学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