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应该怎样开展?山西省太原市黄陵小学尝试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形式,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开始,通过课程、活动、评价等一系列创新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兴趣。
——————————————————
山西省太原市黄陵小学对劳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环境,打造“五育融合”教育模式,以“72项技能”为抓手、“STEAM课程”为载体、“节日教育”为契机、“趣味乐考”为驱动,探索劳动教育新样态。
72项技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生活小达人”
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课时列入教学计划,各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以校本教材《黄陵小学劳动教育72技能》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学校设置的72项技能对应小学6年72个月,意味着学生在小学期间每个月都有可以参与的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特点,学校将72项技能分为卫生习惯、整理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社会生存能力、服务意识、制作简单家常餐等类别,教师在家长的协助下负责每月技能学习的指导、安排、落实、反馈等工作。
“学会自我服务”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主清洗内衣、袜子、毛巾,学着叠衣服、收拾床铺;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着做”,帮助家长扫地、擦地、洗碗、择菜;通过“良好卫生习惯示范做”,学会如何正确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等等。在真实的生活劳动中,学生切身体会了父母的辛劳,体会到劳动是一种美德。
结合校园卫生、环境绿化、班级建设,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劳动实践:专门开辟绿植区域和清洁区域,各班级认领“责任区”,学会如何管理、清洁、呵护;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班级文化墙并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借助学生成长记录、学分奖励机制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内劳动的热情。
无论个人劳动还是学校劳动,都是学校“72项技能”课程的缩影。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掌握“72项技能”,一些家长反馈:在不同技能的学习中,孩子提升了生活自理能力,也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STEAM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方案
周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不同年级的教室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学生正在教师引导下开展与劳动教育有关的STEAM课程。
一年级学生对“心脏会说话”活动表示出浓厚兴趣,他们将手中的听诊器放在心脏部位,全神贯注地倾听心脏发出的声音。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了解到心脏之所以“会说话”,是因为一切声音都由物体振动而产生。“心脏振动带动了听诊器的振动,改变了声音的频率和波长,达到了让人耳舒适的范围,心脏‘说话’的声音就变得清晰起来。”学生说着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年级学生完成“出入管理站”活动,手捧自制的“道闸”,真实了解道闸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学生发现:道闸的重要组件是蜗轮和蜗杆,蜗杆转动数圈蜗轮才会转动一圈,“蜗轮不能带动蜗杆,但蜗杆可以带动蜗轮”。
三年级学生在开展“风车转转转”活动,先要简单掌握齿轮的工作原理和安装要领,然后自己制作一个小风车。“风车是一种不需要燃料、用风当能源的动力机械”“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除了制作风车,学生也掌握了一些风车的相关知识。
四年级学生正在研究“投石器”,他们手捧自制的投石器模型,明白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原理。投石器正是运用了杠杆原理,学生一边制作投石器,一边研究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的不同之处,还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力臂、支点等概念。
五年级学生通过“月相有变化”活动认识到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在同一条直线时,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被地球掩盖而产生月食。学生动手模拟月相变化规律:先从缺变圆,再从圆变缺;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六年级学生学习“拉力结构体”,对张拉结构有了具体的理解。学生试着拉一根橡皮筋,橡皮筋明显变细,松开后又恢复原样,一拉一放就是典型的张拉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制作一个特殊的“拉力结构体”:结构体中间的短线和后面的长线在拉扯下变得紧绷起来,当张力和重力达到平衡时,结构体就能保持稳定。
像这样的活动每个年级都会开展十几种,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欲望。学校的STEAM课程由专业教师团队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各项活动,满足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乐趣,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为了贯彻“五育融合”理念,学校不是简单将几门学科进行拼接组合,而是打破学科、课堂、学校内外的界限,将多个学科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将STEAM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形式植入课程体系之中。
重点节日,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契机
学校以中国传统节日、少先队节日、校园主题节日等板块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将德育融入不同节日并开展相关活动,强化实践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学雷锋活动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靓化城市街道”实践活动,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擦拭社区的健身设施,帮助孤寡老人整理家务,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端午节到来,学生动手制作“龙舟”,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比赛;美术教师还会带领学生编五彩绳、制作头饰,用劳动的方式感受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秋节的“巧手做月饼”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感受月饼的制作过程,还有制作佳节海报、爱心代代相传、巧手绘中秋等活动,都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同时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春节来临,学校德育处开展了“小技能大本领,争做生活小达人”劳动技能展示活动,学生有的打扫卫生,有的收拾房间,有的在厨房“小露一手”,坚持完成“每日劳动技能打卡”和“劳动小视频朋友圈分享”等任务。
疫情期间,学生又变成一个个“监督员”“播报员”,自觉监督、劝导家人和朋友主动防护,定点推送、播报防控知识和时事热点,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在创新服务中感知多种劳动形式和劳动内涵,打造学校“战疫”时期的“知行课堂”。
趣味乐考,评价劳动教育的新方式
学校以“全面评价”为核心,以评选“小达人”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其中,“乐考”是评价学生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方式。
“趣味大比拼”乐考活动开始了,学校先随机选出50名学生,然后由学生自行选择具体的项目进行“大比拼”,包括包书皮、钉扣子、叠被子、打绳结、系鞋带等一系列劳动技能,学校给参加展示的每个学生颁发“黄陵小学润泽币”以示奖励。
对于“大比拼”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学校会通过“劳动教育争章台”的方式进行宣传。每一个班级的墙壁都有“生活小达人”劳动教育争章台,充分发挥劳动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加深“人人争做劳动之星”的校园氛围。
以“乐考”方式进行评价,既实现了检验劳动教育成果的目的,又使“乐考”本身成为一次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取得双重强化。
在现有课程、活动、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学校将继续尝试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依托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协同开展丰富有效的劳动教育,深化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
(作者杨巧霞 张小姝系山西省太原市黄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