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贵阳市实验小学:紧扣“双减”需求,实现育人模式转型升级

  “双减”之下,如何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减负增效”,落实立德树人,成为各地中小学普遍面临的考验。贵阳市实验小学紧扣“双减”需求,以课程建设为总抓手,从生成性、整合性、探究性、丰富性四个方面入手构建“TREE”课程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课堂实践变革,实现了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型升级。

  成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小组,结合学校育人目标,设计推出“TREE”课程

  学校组建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小组,校长担任组长,负责课程的开发应用、评价体系建构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整体统筹工作;组员由副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等组成,负责学科课程开发、课程具体开展、评价实施等工作。

  课程名定为“TREE”,取自生成性(transformational)、整合性(reconstructive)、探究性(exploratory)、丰富性(enriching)英文单词首字母,体现了学校在“双减”背景下课程育人的价值取向。“TREE”也是英文“树”的意思,对应学校校训“像树一样成长,像我一样真棒”。课程开发从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和主题式拓展学习三方面着手,并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开发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设计课程实施途径和教学模式

  基础型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在保障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达成学校育人目标。基础型课程包括语文学科整合补充的绘本阅读、群文阅读、比较阅读,数学学科整合补充的思维训练、数学同类知识整合,科学学科“四环节”树课程等。以科学学科“四环节”树课程为例,培养目标在于以多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形状与结构》一课中,教师会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联系生活实际,以养宠物为切入点,设计以终为始的项目式驱动问题:怎样给宠物狗造房子?这样的设计囊括了数学、艺术、材料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有助于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拓展型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开展,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选择能力。开发有蜡染、古法造纸、茶艺、陶艺、厨艺、跆拳道、乒乓球、篮球、武术、围棋、国学、足球、舞蹈等特色课程,以及文学与创作、创新与实践、体育与艺术、社会与生活、民俗与传承、国际与理解六个类别的百余门特色社团活动课程。

  探究型课程以跨学科、综合性任务为载体,通过学科融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不同学科知识高度融合,注重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生态评价体系,建立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基于“TREE”课程体系,学校积极探索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生态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单纯“育分”走向全面育人。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过程+终结”综合性学业评价两个方面,旨在将单一的卷面考试转变为综合性测试,建立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各类评价手册、论文答辩开展。各学科精心设计了《师生课堂动态评价表》,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和教师的“教”;编制了《“多彩梦果”成长手册》,分为“文明果、学习果、劳动果、环保果、体育果、科技果、艺术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达标后,即可“摘果”完成评价。学生通过一至五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在六年级毕业时,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开学初,六年级组教师共同商讨、拟定论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兴趣选定论题、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最终完成论文撰写,并在反复修改和演练的基础上参加答辩。

  “过程+终结”综合性学业评价主要通过区级统考和分项测查的方式进行。例如,数学学科实行“5311”考试评价,四个数字分别表示区级统一测试占比50%、综合实践活动占比30%、平时成绩占比10%、口算测试占比10%。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校长钟海燕撰稿)

  栏目主持人:黄慧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