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武汉学院 “一主体、两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教育是不求回报的公益事业,更是带着信仰与使命的志业。”2009年,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先生带着这样的教育情怀落子武汉,先后投入20余亿元举办武汉学院,承诺“办学不取回报”,以“办一所受人尊敬的民办大学”为目标。

  如今,武汉学院坚持民办非营利性公益办学,积极探索“一主体、两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其专业和实践能力,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育人,以内涵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突出学生主体

  软件工程专业2016级腾讯班是武汉学院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届学生,龙武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名。

  龙武以高分入读民办大学,在当时引起了诸多关注,对于他的选择,有人支持,有人质疑。龙武并未被这些声音影响,大一刚进校,学校就安排他们全班到腾讯公司深圳总部参观学习,与互联网行业资深管理者、工程师交流。龙武在这次行程中大开眼界,同时开始确立学习目标,做好人生规划,继而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大学四年里,龙武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各类奖学金10万余元,还完成了两个软件设计实战项目,考取了华为NA存储&云计算工程师证书,获得学校全额资助参加香港OB训练营。202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并被招入由多名专家教授带队的高性能空间智能实验室。

  和龙武同一年高考的王鸿康未达本科线,他选择了就读武汉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专业。大一开始,他就尝试运用专业知识编写宿舍宽带共享程序、家庭摄像头云储存平台,帮助同学和家里解决各种“小麻烦”。2018年,王鸿康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在武汉学院学习软件工程专业。大四这年,他进入腾讯公司深圳总部实习,与来自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实习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实习期结束,王鸿康顺利通过面试,正式入职腾讯。王鸿康认为自己被选中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实践项目,三是思维逻辑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都在大学期间得到了充分锻炼。

  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武汉学院正在探索一条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因材施教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目标定位和多年育人实践,“一主体、两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成形。

  “一主体”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紧密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对接社会需求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知识、能力、素质课程模块,构建“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和实践能力。

  2021年,武汉学院全面修订3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细化分解为若干目标点,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综合实战训练三个“能力进阶”层次组成,并吸纳了由军事教育、劳动教育、体质测试、第二课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五个模块构成的全人发展教育,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覆盖,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无论是龙武还是王鸿康,都得以个性化成长成才,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这里扬帆起航。

  强化产教融合

  今年春节刚过,武汉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周旭彬、汤梦、王航、谢碧云、涂佳乐经过层层筛选,组团入职湖北武珞律师事务所。同场竞聘的有来自全国十多所高校的法学学生,最终有13人被录用,武汉学院占5人,他们的优势源自法学院与律师事务所深度产教融合的“教学合伙人”模式。

  湖北武珞律师事务所是武汉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和律师实行双向兼职,每年接纳学生集中毕业实习,王航是2021年实习的学生之一。他说,实习期间需要完整跟进一个案件,完成一次案例研讨、一次分享会、一次公务管理等系列任务,该所的实习指导教师对他的论文、就业、法考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实习结束后,他的职业生涯首站选择了这家律师事务所,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通过面试,和其他4名同学一起圆了“律师梦”。

  武汉学院法学院“双师型”教师王幸哲是这5名学生的指导教师,同时也是湖北武珞律师事务所的兼职律师。他介绍,法学院与司法部门、律所等单位合作,探索“教学合伙人”模式,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单位不仅派出实务专家团队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而且与学院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设计课堂内容,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渠道。今年,双方还将继续在科研项目、“双师型”教师培养、青年律师人才培养标准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一主体、两融合”的两根支柱之一,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武汉学院实行民办非营利性公益办学,不追求经济利益,专注于人才培养质量,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行业协会递来合作育人的橄榄枝。学校与腾讯共建软件工程(腾讯班),与华为共建网络工程(华为班);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分别合作开办会计学(ACA班)、财务管理(CIMA班),实施“学历+职业(执业)资格”双证培养。这4个专业特色班经过多年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优势。

  2021年5月,武汉学院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签约共建互联网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领域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双方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工程实践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建设集“学、研、训、产”于一体的软件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互联网行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021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是互联网产业学院的首批受益者,从招生阶段就有互联网工程师指引认识专业、了解行业,进校有行业导师带领入门,大学期间还将参与软件开发项目实战,在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学科竞赛、职业证书等方面都有学校和企业“保驾护航”。以软件工程专业为起点,互联网产业学院计划辐射至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形成适应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应用型特色专业群。

  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2018年,武汉学院获批开设了全国高校首个供应链管理目录外本科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现在,第一届学生即将从这里毕业。

  赵莎莎就读于供应链管理1601班,大学期间连续三年专业成绩优异,多次获得武汉学院优秀学生奖、松海奖、国家奖学金等,带领同班团队获得供应链管理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本科组一等奖。今年3月,她刚刚结束在京东“亚洲一号”园区的专业实习,不久就被良品铺子公司商品供应类岗位录用。在求职过程中,她感受到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对品牌供应链、数字化供应链方面尤其重视。赵莎莎说,在供应链管理专业学到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知识,为她的专业能力提升带来很大的助力,也是她在学科竞赛和求职路上的一大优势。

  新文科之新,跨学科交叉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武汉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计算机科学、高等数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其课程体系中包含了微积分、概率论、运筹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Python语言基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跨学科专业课程,积极探索新文科交叉融合。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育人正是“一主体、两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二个“融合”。武汉学院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为优势,以工学(信息科技)类专业为特色,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近年来,学校不仅积极发展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贸规则等跨学科交叉专业,还依托经管法优势专业推进课程交叉融合,设置跨学科交叉选修平台,为其他专业开设经管法指定选修课。

  “一主体”为基础,“两融合”为支柱,武汉学院逐步探索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围绕办学定位,加强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专业与课程、质量管理、教风学风、国际化六大内涵建设,向着“办一所受人尊敬的民办大学”目标稳步前行。

  (罗茜)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