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在碎片化时间里忙于碎片化学习的窘境。与生活中的碎片化学习一样,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痛点。
课堂教学一直缺少基于全局性思维的整体设计,一直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学习,教师碎片化地教,学生碎片化地学。
学习是从整体到细节,再从细节回到整体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能建立结构和网络,将不同的知识关联起来,是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
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风向标就是指向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以大主题、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不仅包括内容整合、课时整合,也包括学习方式整合。整合后的大单元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教师对学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逻辑结构有了全面把握后才能进行整体设计。大单元教学意味着教师要从研究教程走向关注学程,意味着教师要完整地教,学生要整体地学。
与大单元教学呼应的是整体化教学。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七中学校长刘乃志的“整体数学”教学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刘乃志秉持“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把部分放到整体系统中去”的理念,推出了“章节起始课”,构建了“数学导游图”,让教师跳出数学教数学,让学生走向整体化学习,增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掌控感。
探索整体化教学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与“整体数学”教学一样,数学特级教师张宏伟的全景式数学,是以数学世界历史文化为基,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大模块跨域整合,丰富、创新了数学教学方式,努力建设以“人”为目的指向全人的数学教育。
与大单元教学对应的是整体化学习。当学完一部分知识,无法建立起知识网络时,它就是碎片化的。整体化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拼装,而是对知识深加工的过程,是让知识从低结构走向高结构的建构过程。整体化学习就是让学生能站在高处俯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让学生的知识学习更为丰富、全面和完整,从而洞见知识的全貌。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更容易学会迁移、转化、应用。
整体化学习的课堂将体现“三高”,即高参与、高观点、高认知。所谓高参与,是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高参与不仅是眼、耳、口、手等身体的参与,还是情感、意志等全人格的参与。它需要心理安全的课堂环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安心地说出自己想说的和不懂的。当然,学习者不只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更是所学知识的“创造者”。所谓高观点,是用上位的大概念来诠释事物或知识。所谓高认知,是看课堂上是否有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发生。
走向整体化学习的课堂必然给教师带来一系列挑战。教师需要自我追问:课堂上还存在“零碎问”的现象吗?教师是在完整地分配学习任务吗?学生是在完整地展示吗?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知识关联和结构的支架?
整体化学习是实现课堂转型的关键。学生是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是各种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课堂教学要从碎片化的设计走向系统的单元设计。走向整体化学习,就是让学生完整地学,结构化地学,可见地学,深度地学。
整体化学习的升级版本就是让学生在做事情中学习。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卓玉所说,整体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起点的变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或要做的一件事。
当学习以做事情为中心,学生做完整的事,完整地做事,那么核心素养将在这样的学习中有效落地。(褚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