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茶乡夜话”启动仪式暨首期讲堂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芙蓉学校举行,一场主题为“‘双减’下教师阅读策略”的讲座从终身学习、关键读物、阅读方式等方面分享了教育经验,激发了在座校长代表与一批新进青年教师的广泛共鸣和热烈讨论。这场讲座的主讲者正是湖南省道德与法治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株洲市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株洲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高级教师谭自云。
在拥有“水韵之乡”“将军之乡”美誉的茶陵舲舫,古色古香的乡土“水韵”滋养着一代代舲舫人,这里培育了谭家述、谭余保、谭善和、李俭珠、周则盛等开国将领,革命先烈敢为人先、勇于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师生成长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营养。近年来,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兴校理念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根植舲舫乡土古色“水韵”,为师生营建绿色生态校园生活,汲取革命先烈精神,营建“红色舲舫、善行人生”主题文化,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成立青年教师俱乐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多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让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让学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谭自云始终坚持“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凝聚、分享、引领教师成长”的理念,肩负振兴乡村教育的重任,他表示:“舲舫乡是将军之乡,舲舫乡也是水韵之乡。我们依据舲舫的将军文化,提炼红色舲舫的标志,依据舲舫的水文化,提炼善行人生的目标,让学生刚柔并济、沉稳灵动,让教师敢为人先、海纳百川,让所有师生都成为勇于担当的人。”
凝练文化
打造强有力的“文化磁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与文化育人的阵地,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强有力的“文化磁场”。依托“水韵之乡”“将军之乡”等特色文化资源,创办于1952年的舲舫中心小学在办学进程中提出了以刚柔相济的“红色舲舫、善行人生”为学校文化的主题,培养学生具备“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纳百川”的胸怀、“流水不腐”的勤劳、“水滴石穿”的坚韧。
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谭自云老师带领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成员,历时一年的调研、编写与修订,开发了“将军文化”“将军故里、红色舲舫”“红色舲舫、善行人生”等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通过革命家“勤奋好学、坚忍不拔、大公无私、报效祖国”四大篇章33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舲舫籍将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的动力,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2018年,学校获市先进名师工作室基地、县教育工作创新奖特等奖等荣誉。
为突出德育实效,2019年,谭自云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全力推进善德、善智、善体、善美、善劳的“五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立德树人机制,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红色舲舫、善行人生”荣获首届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2020年,学校荣获国家教育部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县文明校园称号。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谭自云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以红色为基调整体规划校园环境,推动红色班级特色建设,以谭善和少将一营等为班级命名,设计队旗等;以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主讲人,利用每周的乡土课弘扬将军精神;定期举办“解说员”比赛活动,评选“十佳将军精神传承者”“十佳将军文化解说员”,开展“走将军之路、扬将军精神”徒步活动等,引领学生自觉做将军文化的传承使者……从墙面的校园之窗、荣誉榜、学习标兵榜到独特地以将军姓名命名的班级,再到学生的文具和学习用品,“红色舲舫、善行人生”的学校文化滋养着每一名学子的心灵,并构建起乡村学校文化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让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目标。
关爱留守
培育高素质的学生群体
根据留守儿童人数约占学生总数70%的现状,谭自云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结合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开发了“同在一片蓝天下”留守儿童教育校本课程,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管理、心理咨询等服务,还每月举办一次“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会”,让所有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及社会的关爱与温暖,用行动在孩子心田播下爱的种子,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阅读与互联网融合,学校以“六个一”活动培养了一群高素质的学生群体。
阅读是快速开阔孩子视野的方式,也是开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把钥匙。读好文章,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获得文化的启迪和精神的提升。2004年6月,“梦想行动”国际志愿者为舲舫中心小学送来了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自此打开了孩子们通往阅读世界的大门。自2008年以来,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香港“阅读·梦飞翔”文化关怀慈善基金会为舲舫中心小学相继投入价值数十万元的多元阅读材料、图书与设施设备……一系列举措为学生营造了书香萦绕的学习氛围。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学校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实施,通过“一套课程养精神气魄、一根绳子立健康身心、一块魔方铸思维品质、一日阅读涵古今中西、一笔好字养良好习惯、一根竖笛陶冶情操”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办真正的素质教育。学生陈琦萱说:“学校开展了竹竿舞、跳绳等体育项目,还开设了古筝、竹艺、艺术赏析、‘让石头说话’等课程,让我们快乐运动、健康成长。学校还有农业科技园,每周二、周四都有老师带领我们观察植物的生长,并给植物浇水、除草,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艰辛。”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培养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动实践基地的开辟也在学生学习之余强化了劳动教育,让学生享受耕种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谭自云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教师团队的不断探索,舲舫中心小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0年被国家教育部门授予首批“乡村温馨校园”称号。
筑巢引凤
培养高水平的名师队伍
“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在遇到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等条件时,就会发芽吐绿、枝繁叶茂。”办好农村学校,让乡村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教师成长是关键。有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教育水平也就有了保障。
学校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突破口,2011年成立了株洲市谭自云品德名师工作室,2014年升格为湖南省谭自云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为充分发挥工作室和名师的专业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工作室以“互联网+工作室”的研训方式,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提供更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带动学员和更多的名师参与名师引领、网络研讨、资源开发与应用等,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谭自云坚守课堂一线,每学期给教师上一次公开课,每年上一次赛课。2019年,谭自云执教的思政课“家的记忆”获得全国名师工作室课堂展示大赛特等奖,“我们的历史朝代表”“读懂父母的爱”获得全国赛课一等奖。
教师的培养是其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打造一支善教的师资队伍,谭自云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突破口,成立了“乡村青年教师俱乐部”,每周三晚上,围绕上好一堂课、读好一本书、写好一篇论文、练好一笔字、讲好一个教育故事、做好一个读书报告“六个一”开展活动,从道德水平、学科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2018年,“乡村青年教师俱乐部”荣获株洲市教育改革创新奖一等奖。
2019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谭自云老师筹得数十万元资金,设立了专项教育基金,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为学生艺术教育购买服务,改善办学条件。对这一基金的设立,教师秦惠娟说:“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全体教师和学生,一方面,用于表彰学校的优秀教师代表;另一方面,利用这些教育基金给学生购买服务,聘请优秀艺体教师给学生上课,帮助学生均衡发展,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成长,达到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在“互联网+”学习的基础上启动了“青蓝工程”,聚焦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加快名师工作室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名师工作室的经验积累等,不仅促进年长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型,更是乡村年长教师教育情感的催化剂。年长教师在帮扶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帮助青年教师了解乡村孩子的心理、行为特征,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乡村孩子沟通相处、因材施教,培养了一批“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青年教师,为乡村教育的砥砺奋进、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无限力量!
谭自云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利用互联网,实现了立足乡村、服务全市、辐射全省,多年来工作室成员谭彭坤、秦惠娟、漆巍等获得全国赛课一等奖数十项,唐亚、鄢朝、刘鹏、瞿静等数十名成员成长为省市骨干教师,工作室成员在全国各地讲座讲课数十场,真正发挥了工作室让新手成为骨干、让骨干成为名师、让名师成为专家的工作效能。
(余民 颜秋芳 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