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扩规模提质量,百舸争渡。但学前教育专业育人难点在哪?突破切入点在哪?切入后,平顺过渡、攻坚克难的经验有哪些?青岛滨海学院10年探索给出了一份有效答卷。
两次结果不同的调研
2021年8月,青岛滨海学院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近3年人才培养质量作了调研:毕业生教师职业资格证一次性通过率分别为98.9%、98.5%、94.1%,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90.19%。本科生毕业即能胜任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对2017、2018届毕业生工作表现,76.47%的用人单位评价为“非常优秀”,23.53%的用人单位评价为“比较优秀”;学生考研深造率不断攀升,可持续发展力不断增强。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而11年前的调研却是另一番景象。青岛滨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起步于2004年,至2010年春天已有3届正式专科毕业生。这些学生基本进入教学适应期,具备了调研价值。
苑妤冰,2009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是2010年调研对象。她对自己的入职经历记忆犹新:“刚毕业时认为自己做过学生会主席,成绩好,理论实践都具备,对幼教工作信心满满。但上岗后发现学的东西好多用不上,很多需要从头再来。比如幼儿不吃饭不睡觉引导起来就很麻烦,这项工作做不好家长就会不满。很多家长不理解幼教工作,和家长沟通需要更多艺术。书本上的东西学过背过,但处理问题时却想不起来。再有,孩子家长大多是‘70末’‘80后’,有视野有知识,对孩子期望值也高,都明白学前阶段对孩子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工作难做心情烦躁,每天下来身心俱疲。但好在我有学校塑造的自立精神,不怕从头做起,以后边干边学也就补足了短板。”她现在是一所幼儿园的教导主任,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苑妤冰的经历在当时有些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有典型性。根据调研,学校对学前教育最初3届毕业生的培养做出诊断,学生在从基层干起和责任心方面表现出色,但暴露出有因果逻辑的致命短板:一个先导性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两个过程性问题——课程体系不清、教学内容不新,实践训练弱化、培养措施不到位;两个结果性问题——毕业生“即战力”不足,持续发展力不强。三者环环相扣,致使毕业生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找出问题,立即改正——
构建机制推进培养目标精准化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上岗需满足行业整体需求,这是个复杂体系,缺乏政策支持、趋势预判、行业资源,仅凭学校单方面调研和决策,难以制定出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鉴于此,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组联盟、建机制、统目标的思路。自2011年起,积极寻求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教体部门支持,成为青岛西海岸学前教育联盟理事单位,牵头33家驻新区幼儿园,组建了以新区教体部门为主导、西海岸学前教育联盟和合作幼儿园代表共同参与、学校为主体的政、行、园、校“四位一体”院园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院园委员会”),共促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院园委员会形成之初,首先着手解析调研结果、发挥多元协同功能,破解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提出了“五育并举、师德良好、知识扎实、擅长保教、终身发展的高素质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目标。他们对目标的注解是:目标由人才培养结果不佳倒溯得出。调研显示培养结果不佳表现为毕业生“即战力”和职业发展力不足。这样,目标精准化可定为两个层次:一是打造学生“即战力”,即让学生专业素质无缝对接岗位需求,真正具备能保会教、能弹会唱、能跳会演、能讲(讲普通话、讲故事)会画、能创(创编)会研(反思研究)、能写(三笔字)会用(操作计算机)的“六能六会”职业技能,缩短乃至消除岗位适应期,上岗“来则能战,战则能胜”;二是培养学生职业上的可持续发展力,即让学生不仅能在岗位上迅速立足,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情怀、创新意识和自主发展力,进而能够长远立足和更高更快发展。
院园一体培养学生上岗“即战力”
专业素质培养的载体在于课程设置和落实,培养效率的关键在于科学构建培养模式。院园委员会不断磨合探究,针对“课程体系不清、教学内容不新、实践训练弱化、培养措施不到位”的过程性问题,逐步探索出院园一体化育人模式。
李敏是学前教育专业2017届毕业生,目前是学校附属幼儿园二园骨干教师。回顾大学的学习经历,她说:“大学4年,专业教育整体逻辑清晰,细节到位,环节疏密有致、环环相扣。”
“逻辑清晰着眼于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不仅有师范类学前教育的艺术、能力、理论必修课,还有早教和特教等方向的课程,覆盖全面,比例适度。”
“细节到位是指课程实施有亮点。一是教学内容注重新颖和温度,除做到教材新理论新之外,对上课更有自成体系的要求。比如,钢琴课弹奏《映山红》,教师讲解必然设置音像配合,营造出应有的红色氛围;和煦风格适合幼儿成长,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口语、肢体语言、氛围营造等都突出温暖和煦特质。这样,教师的讲、演、创新等多项课堂展示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领会了‘教学育人’的方法,这对学前师范生尤其重要。课程实施的另一亮点是突出‘技、艺’。技能课走的是‘幼儿园名师走进大学课堂路线’,资深教师们讲课、示范、指导操作信手拈来,让技能学习轻松有效。在师范生基本素养模块,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粉笔、钢笔等硬笔书法课,第二学期是讲故事训练,第三学期开设软笔书法课,学校常年进行普通话演讲训练,学生‘三字一话’都能过关;艺术素养模块分艺术基础和特长两个层次,既要求全部学生均具声乐、钢琴、舞蹈、绘画等艺术基础,还需根据自我优势或爱好,选择特长发展项目促进多元发展。”
“环节疏密有致、环环相扣指实习实践。可以说我们4年专业学习就是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融合的过程。我们的实践分课程实践、教育见习、实战实习和研习四类。课程实践根据课程进度安排。我们走进幼儿园,按课程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模拟教学、写观察报告,领悟课程育人的内涵规律。课程实践不定期、密度大、内容紧跟课程,效果好,但必须有路程近、交通方便、办学规范且随时可用的实训基地。学校自建3个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给课程实践提供了保障。教育见习时长2周,在校期间安排2次,一般是第二和第四学期。这种见习整合所学所见所闻所感所做,有全面综合的特点,可让学生得到阶段性、实质性提升。实战实习为全学期实习,在第5学期,时长20周。这种实习是施展、检验、研习、创新综合体,有明显的岗位特质。多种实践的时间、时长、密度、内容不同,担负任务也不同,它们职责分明、疏密有致、环环相扣,其组合开展遵循了能力螺旋提升规律。”
“逻辑细节环节融合推进,教师们整天耳提面命的‘六能六会’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李敏说。
李敏的经历其实就是院园一体化培养的做法:一是学校自建幼儿园,由专业学院管理人员、教师兼职管理并开展教学,在发挥专业特长促进幼儿园发展的同时,形成院园一体化体制,为幼儿园承担专业实践扫清障碍;二是课程设置根据专业业务指向分艺术教育、早教、特教三个模块;三是培养过程落实师范生教育见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实践能力训练机制;四是狠抓课堂学前教育特色——课堂重课程思政、重教学方法、重教育热点,根据教育对象特点保证课堂“温度、鲜度”,侧重感悟教书和育人要领。
据了解,学校2011年创办附属幼儿园,开启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园一体化建设之路。以此为基础,对外拓展协同育人,对内改革增量提质。截至2020年已建成学校直属省级资质幼儿园3个、儿童成长中心1个,建筑面积16179平方米,幼儿入园规模720人;巩固、拓展外部优质学生实习基地、优质幼儿园31个;为强化多元融合育人,2021年4月,教育学部与新区第一幼儿园、青岛格林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产业学院。自建与外联构建的坚实产教合作体,完全满足了学生学习实习的需要。
多点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力
李爱香是教育学部业务负责人,谈到学生职业发展力,她说:“如果说来则能‘战’的‘即战力’是上手就能干,那具备职业发展力就是干得好、干得久,具备创新能力。这需要多点发力,尤其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力。”李爱香指的多点发力,主要是两个层面的多点育人:学校层面的“五育并举”育人和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二课堂育人。
青岛滨海学院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以创新性构建二级学院和公寓德育双渠道落实学生德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增强德育实效;以学分学绩制度改革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和主动性,提高智育实效;以强化体育科研,研发体测智能设备,创新自选时间、不限次数、无人监考的学生体测模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升体育实效;以结合专业、环境、生活、劳动为手段,以纳入课程化促进规范化,增强劳动、审美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和审美能力,提升劳育和美育实效,且坚持恒久、不断创新,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取得了丰富经验和良好效果。
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宇对此深有感触:“学校自建校起就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逐步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五育五化’育人模式,即德育由灌输化转为生活化、智育由体系化转为能力化、体育由竞技化转为自觉化、美育由特长化转为熏陶化、劳育由任务化转为习惯化。这在基本层面上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在涵养职业发展能力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业余时间是拉开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大学阶段尤其明显。高萌超是2019级学前教育本科生,她一般这样安排业余时间:“如果教育学部组织师德养成教育活动,是必须参加的,这是我们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活动,定期举行。其他时间一般是参加社团活动。”据她讲,大二时,她从本专业组织的13个社团中选择了学前之莺合唱团和宝豆豆儿童剧社。这些社团有教师指导,融艺术学习、作品创编、组织演出为一体,从内容到形式和专业关联较强,有明显的学前特色。它承袭了课程导向,拓展了课程范围。“在社团,不仅能学到知识,大家还积极创新,参加各种比赛。2021年,我参演的《海的女儿》获得了山东省体育舞蹈公开赛(青岛站)一等奖。”高萌超说。
高萌超的课下安排是学前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职业发展力量身打造的第二课堂,概括为搭建“筑—强—赛—创”四平台。一是筑师德:通过师德系列养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培育教育情怀。二是强素质:通过社团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提高职业发展的技能和合作素养。三是赛技能: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幼师职业技能赛、艺术技能赛等,开阔职业发展视野,提高职业发展技能。四是创作品:学生创编教案、儿歌、幼儿舞蹈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据统计,近3年,学前教育专业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省级奖励30项。
“‘筑—强—赛—创’涵盖了道德情怀、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技艺基础培养,每项培养突出了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这都是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李爱香说。
回顾反思10年改革的经验点滴
“2021年调研表明学生培养目标达到了预期,相较10年前是很大的进步。这要归功于‘四位一体’院园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托这一机制,我们确定育人目标后,又持续探索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模式,保证了育人大逻辑、小细节和各环节的科学性、协同性、规律性。其中,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作用明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院园委员会的4项指导原则,即:以专业能力与岗位需要对接确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对接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专业学院与幼儿园对接协作培养学生能力,以教学过程与幼儿园工作过程对接实现学生实践教学实战化,并以此作为检验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标准。目前来看,4项指导原则的检验效果是正向、明显的——学生达到了‘六能六会’能力目标,满足了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专业素质需求,也在长远意义上培育了学生职业发展潜力。探索10年,我们将这一整套体系称为‘产教融合的院园一体协同育人。’”谈到改革实践,青岛滨海学院教育学部负责人巨金香说。
“‘产教融合的院园一体协同育人’整体上是产教融合模式,院园一体化是载体和前提,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是核心和关键。这一尝试抓住了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命脉。学校将不断丰富、完善其体系和做法,推进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走向更高质量。”青岛滨海学院校长韩方希说。
(刘志明 时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