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年内,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相继举办,多位“顶流”体育明星凭借优异成绩频频“出圈”,不少网友表示“这才是值得追的星”。可是,跟拍、上门直播、私信骚扰、粉丝群体互撕等侵犯运动员个人隐私、干扰运动员训练和赛事运行的不良“饭圈”行为逐渐露头,成为潜在风险。
曾几何时,一些运动员即使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也缺乏足够的曝光度和影响力。究其原因,部分体育项目受众面窄、市场不够广阔、赛事商业价值不高,导致聚光灯的远离和围观者的淡漠。现如今,互联网让部分运动员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成为耀眼的明星。自带流量成功“出圈”,体育明星不仅有助于运动项目和赛事的推广普及,也有助于运动员自身价值的实现。
充满魅力的体育明星不仅在运动赛事上出彩,也具有宝贵的精神力量。成为职业运动员不仅需要天赋,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在人们看不见的幕后,体育明星承受着常人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经历了痛苦的破茧成蝶,苦过累过哭过甚至想要放弃过。不论是按时休息、保持足够睡眠、自律自制的谷爱凌,还是“慢慢一直练”、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全红婵,抑或懂得抵制诱惑、拒绝部分商业代言的苏翊鸣,运动员身上健康、丰盈的精神不仅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密码”,也让围观者找到可以和他们共情的地方。
当下,给予运动员群体足够的关注,有利于体育运动大众化和全民健身推广。与此同时,人们需要对“饭圈文化”侵袭体育现象保持足够的警惕与防范。竞技体育有真实残酷的一面,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运动员如果被“饭圈文化”所累所伤,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自己的竞技状态。一些粉丝缺乏规则和边界意识,不仅给运动员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也给运动员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乃至心理上的压力,这显然不利于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根源于偶像满足了某些青少年特定的精神诉求。有专家认为,如今我们身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移情到个人的兴趣与私生活中。个人的兴趣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疯狂追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就会上演偏激行为。
喜爱体育明星没有错,却不能被“饭圈文化”所裹挟。青少年可以从运动员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和幕后的励志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却没有必要“入戏”太深。“饭圈文化”侵袭体育固然可以给运动员带来流量和关注度,固然可以让运动员从中收获名利,但也可能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运动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分心多了,在主业上的投入就少了,势必会影响他们在赛场上的发挥。减少“饭圈文化”侵袭体育,本质上是对体育明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让他们的职业生涯更加长久。
体育运动和体育明星需要流量,却不是那种娱乐至死的“饭圈文化”,也不是那种涸泽而渔的“流量至上”。给予运动员足够的尊重和敬畏,要保持适度的分寸和界限,只汲取体育明星的精神之美而不是消费、利用体育明星的光环效应。学习和借鉴体育明星身上的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成才的动力,才是青少年应有的姿态。
竞技体育需要社会基础,运动员需要“破圈”,需要被发现、被看见。可是,体育明星却不能被“饭圈文化”侵袭,遭遇无节制、无底线的娱乐化解构。只有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让体育明星走得更远,让更多青少年从体育明星身上汲取精神养分。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