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全方位融通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

  饮湘江之甘露,吸麓山之灵秀。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始建于1953年,临湘江,倚麓山,是长沙市首批示范性完全小学。多年来,学校锚定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求,以现代化视域下的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治学目标,践行全方位融通、立体化赋能育人理念,构建开放性创新课程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化创新精神的教师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以课题引领,践行全方位融通、立体化赋能育人理念

  作为湖南省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多年来秉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为引领,践行全方位融通、立体化赋能育人理念,持续探究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探索期(2003年至2011年),以国家规划课题“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和市级规划课题“‘三课堂’创新教育研究”为创新原点,通过改革小课堂、拓展中课堂、开展大课堂,初步探索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成熟期(2012年至2017年),以创建“长沙市创新型学校”为契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方位融通、立体化赋能的育人理念,将“三课堂”进一步优化,内涵为“启智课程,博趣课程,力行课程”,形成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畅通了全学科、多课堂、跨时空、学思行的全方位融通育人路径,构建了基于国家课程的开放性创新课程体系,获得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化赋能。

  辐射期(2018年至2021年),语文、数学、科学、心理和综合实践等多个学科的省级规划课题进一步聚焦创新素养培育。创建长沙市“未来学校”、“湖南省中小学知识产权示范校”,被授予“创新教育基地校”称号。合作、帮扶、援助、共建的十余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创新特色课程“经典引路”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以生为本,构建开放性创新课程体系

  在全方位融通、立体化赋能的育人理念驱动下,学校对创新素养的培育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首先,学校深度解析学生创新素养应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力图从“启智、博趣、力行”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为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其次,教师通过智慧课堂、云端教室、线上微课等线上线下交互的方式对“启智、博趣、力行”课程进行融通,三类课程互为补充、关联渗透、协同发展,形成立体多维动态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六大板块:基础通修课程、特色必修课程、兴趣选修课程、个性精修课程、多元活动课程、三维协同课程。从课堂到课程,再从课程到课堂,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学校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的不断发展。

  再其次,学校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活力。教与学的关系呈现多元化发展,学校、家庭、社会都在成为学习发生的场所,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合作共享、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真实学习过程的发生,实现家校社的立体化赋能。

  学校问道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高地,寻求理论支撑;在实践中关注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充分整合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源,打破时空壁垒、课程壁垒,实现大中小幼无缝对接,形成一体共享的创新教育合力。

  课程强师,打造创新型专业化教师队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创新素养培育的探索之路,就是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为完善创新课程体系,推广运用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教师依托课题,抓典型课例,深入探究。在此过程中,成长了一批极富创造力的专业化教师。省级规划课题“小学生经典引路研究”获评“优秀”等级,其标志性成果(专著)《左手论语右手教育》获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双百工程”二等奖;省级规划课题“过程思维共享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已打磨出系列成功课例:人工智能课例“探秘自动驾驶之城——长沙”、语文课例“夜宿山寺”、数学课例“线段射线直线”,均获湖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应用集体备课大赛“特等奖”(人工智能课为该学科仅有的特等奖)。数学课例“乘加、乘减”获部级“优课”;英语课例“Shapes”、语文课例“将相和”和数学课例“小数除法”在全国优课观摩活动中展示。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创新素养是每名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实践中探索,摸索出了一条具有现代化创新精神的育人新路。2016年以来,学生荣获国家级别奖项11人次、省级47人次、市级236人次,其中两名学生荣获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外观设计专利。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晓玲)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